在全校专业中嵌入6.5+X型学分的“专创融合”双创教学模块,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提倡“大实践”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长期运作的实践项目并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做到知行合一;建设校外联合培养实习基地474个,构建以行业、园区、企业、学校四方联动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机制……
近年来,学校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深耕实践育人热土,强化实践育人实效,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在实践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深度“产教融合” 锻造卓越工程师
研21土木班陈佳旭入校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南通大学首届“杨连第登高人才定制班”班长,并由此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段合作之旅——今年8月,他和中铁十一局的新进员工同吃同住同培训,并在南京地铁五号线的项目工地接受了一场沉浸式的带薪实习历练。
除了定制教学活动、允许学生带薪实习,“登高班”还从提前选拔、培养、储备企业后备干部的角度,接纳我校学生到中铁十一局开展主题班级活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教学管理,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熟悉岗位、学习最新建造技术,助其成长为“能力强、上手快”的企业亟需之才。
为呼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积极重构面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引产业主流技术和企业师资入课堂,打造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形成文化、知识、技术和技能共同体,走出了“学校+基地+企业”的校企互动融合发展之路——
机械工程学院聚焦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南通“3+3+N”产业新体系建设,鼓励合作企业将设备改造、产品升级、技术革新等实际工程案例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创新训练项目、毕设课题来源,着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将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四年制课内外全方位育人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1学年、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30%;
电气工程学院以基地链企业为合作主体,携手探索师资团队合组、培养方案合商、课程资源合编、平台建设合谋、企业项目合研、双创教育合管的“六合”育人模式,推动人才上接得了“天线”下接得了“地气”;
纺织服装学院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把双创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选修必修、课内课外、基础专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双创教学模块与课程体系;
……
来自教务处的数据显示,学校每年约有2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到各级各类赛事中,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00多项;每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70项、省级立项90项、校级立项220余项;依托双创项目及学科竞赛,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和PCT专利160项。
工科生在专注进行智能车比赛
“有过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及双创竞赛历练的学生,每年不乏被保送或考取清华、北大、南大、复旦等双一流高校研究生的。”教务处处长姚登兵说。
主张“临床实践” 磨砺卓越医生
医学教育,能力为重;能力培养,实践为要。为培养合格、全面、卓越的医学人才,医学院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精心安排各教学环节,将临床实践渗入每个学习阶段,着力打造“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课堂。
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是考察医学生实操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医学生正确思维方法与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每年,一部分医学生被派往学校各附属医院,通过临床见习了解和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重症的基本诊疗环节;另一部分临近毕业的医学生,则奔赴41家教学、实习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通过出科考核、临床技能考试等培养临床思维、锻炼临床实践技能,提升岗位胜任力。
“临床实践不仅可以感知病患疾苦,厚植医学生家国情怀,还可以激发科研斗志,为攻克疑难杂症提供可能性。”这句话用在复旦大学直博生吴英成身上十分贴切。至今,医学院仍流传着他的传奇故事:本科期间,因为一次临床见习经历,吴英成偶然目睹了晚期肿瘤患者无药可救的痛苦,从而激发起开展肿瘤免疫学研究的斗志,并由此大胆探索、反复求证,最终成为人人艳羡的科研大咖——本科期间主持项目和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Int J Cancer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15.83。在他眼里,卓越医生不只是治病救人的医者,还应该是科学研究者。
而对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来说,深入疾控一线接受实战训练,是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一招。2021年,学院组建师生青年突击队进入南通市疾控中心,助力开展疫情数据统计分析、防控策略制定、社区防控指导等工作,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专业高效的工作实效获得一致好评。学院还与佛坪县疾控中心、东海县疾控中心、南通市兴仁镇、泰兴市黄桥镇等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有灵魂、有温度的社会实践,拓宽实践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还依托双创课堂和科研兴趣班,构建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科研—竞赛—实践”育人模式;依托各实践平台,教育和引导医学生在志愿实践中练本领、强信念。
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作报告
“教室给了我知识,志愿实践给了我前行的力量。”研21临检秦欣悦本科期间积极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并牵头创办了“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带领团队为社区、学校、家庭和儿童提供身心健康志愿服务,到目前已惠及全国14 个省37个城市的218家社区、346所学校、858 名困境儿童家庭。眼下她又对医学院“爱立方志愿服务团”产生兴趣,准备和本硕博的医学生一起,利用专业所学创新性开展拥军优属为老健康公益服务和公益陪诊项目。“作为医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点滴实践,才不会纸上谈兵。我将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卓越,把青春献给崇高的医疗事业。”她说。
打造“U-G-S体系” 培养卓越教师
12月7日,教师教育学院联合南通市教科院、市直学校教育管理中心和通大附中,共同举办“聚焦融合创生·构建慧学课堂”的公开教研活动。研23 学科教学(生物 )孙紫昕主动报名观摩了当天的名师课堂,并在听完两位省内名校骨干教师对《育种》课题的讲授后,感到意犹未尽。“两位老师均以袁隆平育种的案例导入主题,为大家开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的同时,注重设置课堂情境、积极开展互动,让人听得过瘾又启迪大家思考。”孙紫昕说,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她深刻明白“育人如育种”的不易与艰辛,但不论如何,自己一定会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站好岗守好职尽好责。
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摇篮,教师教育学院扎根南通,面对“教育之乡”高质量发展对卓越教师的巨大增量需求,全面推进“新师范”教育模式改革,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U-G-S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所谓U-G-S,即以我校为培养单位,联合地方政府,遴选优秀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全面落实“双导师制”,建立健全贯穿全程的高品质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的高水平教师。
师范生在省赛上展示教学基本功
多年来,学校师范生培养推行见教、助教、试教、实教、研教的“五教”育人模式,让学生既有浸润式见习经历,也有去本地中小学辅助教学、在校内模拟授课的经历,还要有到基层学校开展正式教学的经历,以及思考提升教学实践全程的研究性活动。
获批国家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小学教育专业,还以基本功训练、工程训练、学术性社团活动、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全程实践见行见效。即将结束为期10周通师一附实教体验的小教师范201班沈佳怡,除了每天坚持粉笔字和钢笔字日常训练,每周坚持绘画、朗诵、课件制作等基本功训练,还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赛事,同时深入周边薄弱学校开展爱心助教。她直言,每到一所村小支教,都加深了她立志到教育薄弱地区工作的信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校扎根南通大地,已经为南通输送了大批卓越教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骏介绍,在南通现有的1363名小学校长、副校长中,超过四成毕业于我校,而在940名中学校长、副校长中,毕业于我校的则有572人,占据全部的61%。他表示,我校接下来还将联合南通市教育局、教科院、教师发展学院及各中小学校,打造“五位一体”的“南通师范教育联盟”,助力南通基础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校报记者 余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