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逐梦通大•非凡5年】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纪实——多点突破 学科专业实力稳步攀升

1453
分享

阅读次数:1453发布时间:2023-09-01 08:54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挂靠) 责任编辑:余小乔

5月11日,国际性第三方评价机构科睿唯安发布了2023年5月期ESI数据,我校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行列。至此,全校共有9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国际影响力和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大力实施高峰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持续强化学科特色打造和特色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和学位点结构布局,构建出“高峰培育学科、高原建设学科、特色发展学科、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为框架的学科体系,学科专业实力全面增强,学位点布局得到拓展优化,研究生教育工作实现量质齐升。

扭住“牛鼻子”,学科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统领,重点学科建设更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次党代会以来,校党政按照“打造优势、彰显特色、分类建设、动态调整”的思路,谋划了一条“以凸显特色打造医学学科、以服务需求做强工学学科、以促进发展繁荣文理学科、以抢占前沿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实施学科建设提升工程。

围绕优势学科建设任务目标,学校对标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和学科评估标准,强化学科内涵建设、顶层设计和科学管理,先后成立了“南通大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南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统筹规划优势学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修订出台了《南通大学ESI学科培育和成果奖励办法》、《南通大学高水平学术论文成果视同折算办法(试行)》、《南通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业绩分计算及成果视同折算办法(试行)》等,通过持续跟踪、重点激励和考核评价,扩大学科建设影响力,提高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贡献度,激发高水平成果产出。

学校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原则,以国际高声誉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推动学科建设从数量扩张向打造高峰转变,大力支持基础好、竞争力强的学科优先发展,定期组织召开优势学科建设工作研讨会、总结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话语权”和“显示度”的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牢牢把握省优势学科立项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进”,将第三方评价与绩效目标考核相结合,营造全校上下“人人讲学科,人人建学科,建好学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工程。

近五年,学校ESI学科建设以叠加速度向前推进:2018年,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前1%;2019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前1%;2021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前1%;2022年,材料科学学科、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学科进入ESI前1%;2023年,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前1%……年均1.4倍速的增长,基本实现了国际高声誉学科建设“月月有进步、年年有突破”的预期。

另有数据显示,学校首个进入ESI前1%的临床医学学科,保持了持续上升态势,目前已进入全球前2.5‰;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紧随其后,对标追赶,双双跻身全球前4‰;学校整体排名由2018年1月期的全球1907位(排名入榜机构百分位33.5%)提升到2023年5月期的1220位(排名入榜机构百分位14.5%),上升了687位;高被引论文由2018年1月期的22篇增加到2023年5月期的109篇,增长率达395.5%。

不仅如此,过去五年,学校还成功推动12个学科入榜软科“2022中国最好学科排名”、9个学科入榜US News“2022-2023最佳全球大学学科排名”;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通过期满验收、8个学科获批“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实现了理学门类省重点学科突破。

练好“绣花功”,学位授权点持续拓展优化

高层次的学位授权点尤其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建设高水平大学、开展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考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参数。

作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在2013年获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申博工程历史性突破。三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家新一轮发展形势和要求,学校以“聚焦申博促发展、凝心聚力建学科、攻坚克难求突破”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抢抓机遇,持续加强学位授权培育学科建设,明确博士硕士学位点申报行动路线,全力以赴推进“申博扩硕”工作。

五年里,学校党政围绕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精准凝练学科定位,做到提前谋划、及早启动,精心组织、挂牌作战,统筹部署、持续推进,倒排时间、整改短板,逐个解决申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018年3月,学校启动博士培育点申报和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先后组织各申报学科填报完善申博简况表5轮,并进行审核修改。

2019年2月起,先后召开博士点培育申报推进会11场次,组织相关学科进行月度汇报,同时强化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位点申报政策与评审进展,稳步推进博士点申报培育建设。

……

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2021年,学校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同年新增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一年,学校新增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居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第4位,学校学位授权点获批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4位、省内高校第2位。

到目前,学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学位授权点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类型较为合理、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基本契合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布局要求,同时满足了现阶段我校综合性大学的办学需要。

细耕“责任田”,研究生教育工作量质齐升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观反映高校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是否完成。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对标新要求,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坚持德才兼备,注重量质并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通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校之路。

学校紧紧抓住硕士点布局扩大和研究生扩招的机遇,通过建立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和培养费用分摊机制、完善“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等招生方式,多渠道广泛吸收优质生源,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今年,全校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近2000人,比十年前增长了3倍。在校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将达5500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近60%。

除了在“增量”上做文章,“提质”也是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主题。

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出台教师聘任、课程开设、课程改革、课程审查等一揽子文件,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完善研究生考核系列制度,明确各学科中期考核排序实行末位淘汰;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实行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集中审查和 100%盲审……学校通过这些制度安排,切实将严格“出口”质量标准落到了实处。在上级例行抽检中,2022年我校博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率为100%。

出于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接触最频繁,对学生的指导最直接、教育最有效的角度考虑,学校建立健全导师分类评聘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在现有的1722名研究生导师中,博士生导师有151人,其中不乏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杰青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位导师还入选了“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

从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出发,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了26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凝练志愿服务和实践特色,成立“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推动研究生志愿服务遍及陕西、青海、新疆、贵州等各地。

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还创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中外联合培养等多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加大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力度,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辛勤的投入带来的是可喜的产出。数据显示,近五年,学校累计获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493项,在国家级研究生学科竞赛中获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0项。5篇案例入选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 门课程获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建设课程、3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研究生板块。研究生就业率年年保持在98%以上。

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成效被评为A等,“莫文隋”研支团也一举入选首届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团队”。

(校报记者 余小乔)

文字作者:
图片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