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增强哲学学院师生对外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营造学院浓厚的学术科研交流学习氛围,2024年9月20日哲学学院宗教学专业杨维中教授邀请世界著名佛教学者、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中国早期禅宗史研究专家伊吹敦到访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受聘为哲学系“刘伯明短期讲座教授”,并围绕“中国早期禅宗”的主题围绕哲学学院相关专业青年教师进行与谈会,面向南京大学全校师生举办“早期中国禅宗典籍研究”讲座,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平燕红担任翻译。
与谈会回顾
会议伊始,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王恒主任向伊吹敦教授颁布“刘伯明短期讲座教授”聘书,聘任仪式在薛光林楼325会议室举行。颁布聘书结束后,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杨中教授主持开场,对伊吹敦教授进行简单介绍,提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非常荣幸可以邀请到世界著名佛教学者伊吹敦教授在南京大学开展短期课程,并强调了学院培养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佛教学者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性。简单介绍后,伊吹敦教授与哲学学院青年教师就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邵佳德老师率先邀请伊吹敦教授分享目前国际学界对中国禅宗研究的重点。伊吹敦教授指出,日本学者对佛教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印度教和语言学领域。他提到,与前辈相比,当代学者对宗派研究的兴趣有所减少,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关注欧美的新潮研究方法。他还观察到,宗派性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日本的宗派大学进行的,这些研究往往基于各自宗派的立场,进行自我宗派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个全面的客观视角。伊吹敦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日本禅宗兼修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道元与白隐禅师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和研究动态。
其次,胡永辉老师欢迎伊吹敦教授在南京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并赠书。胡永辉老师向伊吹敦教授提问当代日本学者对于三教关系的研究有哪些代表性成果或者相关学术动态。伊吹敦教授指出在2013年左右,日本出现了一个以研究《三教平心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并基于此做了“三教关系”的相关研究,但本质上中国三角关系的相关研究并不是日本学界的关注重点,由于中国的三教关系范围太大,且不太能直接与日本宗派相连接,与此研究相关的日本学者数量较少。除非出现一个全新的与三教关系有关的文本,否则日本学者很少会对中国的三教关系进行一个研究,日本佛教学者更关注中国佛教与日本神道教之间的关系。
包蕾老师向伊吹敦教授简单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关注重点并希望伊吹敦教授可以对“通过净土宗文献研究禅宗思想”的研究方法进行分享与介绍。伊吹敦教授指出,日本一直以来的禅宗研究都是基于禅宗的文献对禅的思想进行一个讨论,这个本质上属于日本禅学家的主张,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客观的反应禅宗的现状,禅宗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可以得到更客观的答案,而净土宗的文献与禅宗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是比较接近的,因此借助净土宗的文献去判断禅宗的思想地位与作用是比较好的研究方法。其次可以从禅宗的信仰者,包括普通的民众居士的角度讨论他们是如何看待禅宗僧侣的。再次,可以从墓志铭入手,了解在家者如何看待僧侣,今年洛阳、长安新出土的墓志铭可以提供这样的研究材料。基于这几种方法,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普通的在家居士与百姓,试图通过信仰禅僧或者与禅僧交往获得什么。从外部的视野来客观地进行一个研究,其实也是对禅宗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伊吹敦教授的回答为在场的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禅宗思想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伊吹敦教授与青年教师交流后,杨维中教授对伊吹敦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可,并总结指出,南京大学的佛学研究,不随波逐流于欧美佛尔等学者的“新潮”研究路径,也并非完全遵循印顺导师从“教”的视角对禅宗历史的阐释。相反,南大选择了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与文本基础的学术研究之道,旨在探索一种融合两者优势的折中方法。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南京大学致力于塑造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格,以期在佛学领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传统。此外,伊吹敦教授提到他会在2024年12月份左右出版一本关于荷泽宗研究的书籍,并欢迎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并提问相关问题。
在哲学学院教师与伊吹敦教授的交流结束后,与谈会开放了学生提问环节,来自哲学学院的同学围绕伊吹敦教授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踊跃提问“明清禅宗资料太过繁杂该如何处理?”“研究蒙元史哲学,如何在语言不同的时候,高效的处理文献?”“《坛经》的文本有哪些研究路径?”“如何理解隋唐时期宗派分工分化与元明时期宗派融合的历史趋势?”等,伊吹敦教授均耐心回复并基于自己的学术经验提供细致指导。杨维中教授代表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对伊吹敦教授的到来再次表达感谢,至此与谈会圆满结束。
讲座回顾
下午两点,伊吹敦教授“早期中国禅宗典籍研究”准时于南京大学薛光林楼314室举行,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杨维中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平燕红老师翻译。伊吹敦教授为每一位前来参与讲座的同学均准备了会议的中文版演讲文稿以方便学生阅读。
讲座伊始,杨维中教授作为主持人介绍伊吹敦教授,伊吹敦教授作为世界著名佛教学者、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在中国早期禅宗史研究方面著作等身。杨维中教授强调,伊吹敦教授此次国内之行,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珍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他鼓励在座的学生们把握这一良机,深入了解和研究日本学者以及欧美学者在禅宗领域的新研究方法,以期拓宽佛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丰富自身的学术素养。
伊吹敦教授用中文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顿悟入道要门论》的成立与传承,并以荷泽宗慧坚派的编纂、增补以及对《顿悟入道要门论》以大珠慧海之名的假托为分类进行了讨论。教授首先以表格对照的方式直观清晰的介绍了《顿悟入道要门论》的结构与初期禅宗荷泽宗之间的关系,指出《顿悟入道要门论》与《修心要论》内容共通性极大(下文用《顿悟》与《修心》简略代称),《顿悟》借《修心》增补文本之前只是一个问答语录的集合,增补后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可以说《顿悟》借《修心》的格式和内容形成了特殊的开头与结语。此外教授进一步对于《顿悟》原撰部的编者——荷泽宗慧坚派进行讨论,指出《顿悟》的问答是基于《杂征义》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杂征义》是神会弟子对其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内容可追溯于《定是非论》与《坛语》。其次,教授强调《顿悟》的增补部分包含了某种新的发展倾向,即超越二律背反的分别,通过对立概念回答问题的公式化新方法。最后,教授通过对比《祖堂集》和《传灯录》的内容差异,特别讨论了为何认为《顿悟》最初由荷泽宗慧坚派编纂,而非大珠慧海所著。
教授精彩的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根据演讲内容踊跃提问,如“希望教授可以进一步的解释讲座中提到的《杂征义》中的“心观释”与“理义释”相关问题”“《顿悟》与《修心》等“强关联性”内容的对比选择是否存在某种一般性的理论范式”“早期禅宗的时间划分”“为什么《顿悟》里面有这么多北宗禅的相关思想”等,鼓励在座的同学们在讲座结束后,认真回顾并消化伊吹敦教授所展示的文献对比研究方法。他特别强调,在进行早期禅宗和佛教文献的研究时,首要步骤是对作者身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例如对唐代部分佛教文献作者署名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思考这些署名是否可能是宋代学者的伪托,或者是否确实出自本人之手。他指出,怀疑只是研究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论证来验证这些疑问。杨教授期望所有参与者都能从这次讲座中获得宝贵的学术启发和知识增长。
为期一天的与谈会与系列讲座,在同学们热切的追问中圆满的落下帷幕。伊吹敦教授以严谨而理性的学术态度,向在场的师生们展示了他对中国早期禅宗研究的深刻见解,为哲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研究方法论上的新视角,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实现研究思路的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