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   

南哲系友 | 刘叶涛:筑梦南哲

发布者:季林发布时间:2020-09-15浏览次数:3435


2020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走过百年历程,在这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忆起当年在南哲读书的时光,越发感到深刻与难忘。无论对于职业生涯还是性格养成,在南哲的三年都注定是我人生最关键最难忘怀的部分,当年我在硕士论文致谢中写过这样的话,近二十年后看,这个预判,是正确的。

我于19999月到20026月以硕士身份就读南哲,在张建军老师指导下学习和生活。这段经历实际构成我人生的一种重塑,正是在这里,我发现了未来的生活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是筑梦的三年。

很多人从小都有理想,但到南哲读书前,我是真的说不出自己理想的。也有人问过我这件事,想来想去,最多能回答我的梦想不是什么,那就是将来

当老师,为什么?因为从小到大自己看到、听到的好老师都是博学多才之士,似乎没有什么不懂的东西,而自己根本就做不到那样,想来就这样站在讲台上,会是一件挺恐怖的事吧。直到遇见南哲,遇见自己的授业恩师。

当年考研选择南大纯属偶然,并不是既定谋划,经张小燕老师指点才报考南哲,跟随张建军老师学习,从此走上了一条有理想的人生道路。茫茫人海,遇到谁,似乎背后已有美妙的安排。筑梦南哲源于老师的身教和言传。当年我和夏卫国(现就职山东大学)、罗龙祥(现就职扬州大学)给张老师的文科基础课首席教授课程做助教,每周都要随老师乘校车过长江到浦口校区,楼上楼下几百人的大课,连上三节。导师的作息习惯多年以来都是晚间研究学术,第二天上午休息,但很多时候课程不巧安排在上午,经过前晚思考和写作,老师身体上的疲惫写在脸上,可是每当课程开始,在讲台上的老师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似乎前一晚的辛劳根本不存在。若非出于对学术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深度热爱,这根本无法想象!人的价值观什么时候才会定型?对单个人来说并没有规律。而我的理想实际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形成:要做老师一样的人,做为人为学的模范!老师怎样对我,将来就怎样对自己的学生!

老师治学严谨,对自己有着极高的学术标准,对任何问题的思考往往持续很多年才会发表成果,其思考之深刻独到,语言之精致凝练,是学生们的范本,老师的治学风格完美地体现了他自己所概括的“三十二字方针”:澄清概念、分辨层面;清理矛盾、追问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推导、严格求证。在指导学生时老师之所以长于启发和引导,总能留给学生自行探索的信心和方向,是因为他也在持续思考着相同的问题,直到彻底颖悟。老师历来主张“宽师出高徒”,历来都是有理有据地进行鼓励,让人愿意沉下来,而且有信心走出困境。老师虽从不曾有严厉,但其雅量和学养就是对我们的无形鞭策。记得当年逻辑学教研室在鼓楼校区文科楼三楼最东面朝向南那个房间,若有一晚不过去学习,我就会觉得有愧于老师。虽然南哲如今已到仙林,但仍清晰记得当年就是在这间教研室,老师面前放着我的逻辑哲学课结课论文,激励我未来继续求学,更记得刚到北大不久接到老师寄来的《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大版),老师在扉页亲笔所题激励之语——“循志励行,从容求索”。

南大有南哲,南哲有南逻。多年以来,南逻毕业生已遍布各地,而在我们的身后,总会站着老师,对我们的事业、家庭始终牵挂关怀。老师总是清楚知道你在研究什么问题,遇到什么问题,会指导你如何化解学术和生活中的难题。我的首个国家社科项目追本溯源就是南哲的硕士论文,我的教育部项目直接得益于老师的定题和论证书修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有学术会议,就会有南逻的一道奇特“景观”——南逻同门白天要听会,晚上还要听“诲”,多到几十人坐在老师房间,倾听老师关于学术与人生的见解,常到深夜为止。老师想问题想得深刻,不局限在各领域(绝不只是逻辑领域)的纯学术问题,还有修炼身体、性格养成的思考,而且能够融会贯通,让人听来如沐春风。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我们敬爱的郁慕镛老师。我们在南哲时,郁老师已经退休,不过还给我们这一届上了科学逻辑课,张老师也邀请郁老师在本科生逻辑课上做过关于科学逻辑与科学创新的讲座。郁老师可爱、可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爱护。郁老师一生为逻辑研究和逻辑教育耕耘,他身上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深印刻在南逻人身上。记得2006年南逻师生齐聚连云港,我们听70岁的郁老师讲他当年北大求学经历,讲到自己在人民奖学金的资助下完成学业,誓要回报社会和人民,讲到激动处潸然泪下,此情此景让我至今难以忘记。郁老师病重期间郑重嘱咐将遗体捐献给南京大学医学院从事医学教学与研究,这种崇高风范,回想起来,仍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时至今日,我仍常对人说,南京大学是个适合做学问的地方,那里的城市和人安静、有文化,南京大学哲学系是个适合做学问的地方,那里尊重学术、温润柔和、底蕴足。至今仍清晰记得林德宏、郑毓信、肖玲等老师的课,各有风格,异彩纷呈。张一兵老师的纯学术讲座,虽没有抑扬顿挫,但平和之下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不会让你困倦。还有当时哲学系办公室、资料室的各位老师,共同支撑着南哲的人文气息,让人舒适愉快,感觉生活充满阳光。如今,有些老师已经退休,但不会退出我的记忆。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在南哲,在导师的指导和老师们的影响下,我硕士毕业后到北大师从陈波老师继续读博,博士毕业后做了高校教师,至今已指导14名硕士考取逻辑博士生(包括3名南逻博士生)、数名本科生考取逻辑硕士(包括4名南逻硕士生)。他们都听我讲过南哲的故事,这是筑梦的故事。正高职答辩陈词时我说过,让我感到最充实的事,就是帮助这些学生也筑了梦。

记忆是人生的灯塔,初心是前进的航标,有成绩时写一封信给老师,他真心分享我的快乐,不如意时候写一封信给老师,他总会帮我找到初心。2002年从南哲毕业时正值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百年一遇,很幸运,2020年南哲百年,虽然我已经毕业很久,但记忆竟然越来越清晰,因为这就是理想开始的地方。

祝愿南哲在新百年越来越好!




刘叶涛,男,19779月生,河北沧州人,1995年到1999年就读于河北大学哲学系,1999年到200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2002年到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