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122周年校庆之际,应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韩国东国大学哲学系李英仪教授,于2024年5月21日晚在线上进行了题为“Extended Cognition on the Web”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潘天群教授在哲学系楼212教室主持开展线下工作,青年教师史晨老师应邀出席,线上线下师生共同参与。
本次讲座旨在探讨认知通过网络延展的可能性,分析了克拉克在“认知是否能通过网络延展”这一理论的观点变化。
在讲座中,李英仪教授首先分析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提出的一个案例来探讨延展心灵和延展认知理论,并结合功能主义和外部主义讨论了指导延展认知理论上的同等性原则。延展认知理论认为,在特定条件下,认知可以超越大脑和身体的限制,延伸到外部世界。李英仪教授分析了克拉克与查尔莫斯(1998)中的经典例子:英格和奥托都要去毕加索博物馆参观,英格依靠自己的记忆找到位置,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奥托却依靠他在笔记本上的记录找到位置。尽管英格和奥托的记忆检索方法不同,但他们参观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认知过程在功能上是相同的。由于记事本是奥托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没有必要区分英格的信念和奥托记事本中的信息,即奥托的记事本体现了他的信念,从而将他的认知过程延伸到了大脑之外。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根据功能的同等性原则阐明了为什么奥托记事本中存储的信息可以被视为其信念系统的组成部分:它表现出 “功能等同性”,即奥托的记事本与英格的生物记忆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这一原则源于功能主义,即心理状态(如信念和欲望)完全由其功能作用或感觉输入、内部心智状态和行为输出之间的因果互动来定义。正是奥托的记事本构成了他记忆的一部分,从而扩展了他的记忆。
李英仪教授阐明了作为同等性原则前提条件的耦合(coupling)概念,并探讨了延展认知的四个条件。克拉克和查尔莫斯所说的同等性原则指的是:如果在我们面对某项任务时,世界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过程发挥作用,而这个过程如果是在头脑中完成的,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视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那么世界的这一部分就是(我们声称的)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但是,要将认知延展到世界中,有机体和环境要素必须适当结合或整合,才能被视为认知成分,同等性原则得以成立的这一前提条件就是“耦合”。例如,当奥托的记事本与奥托保持适当的耦合时,它就成为奥托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奥托的记事本被水浸湿,导致记事本上的内容无法阅读,或者奥托的视力受损,影响了他阅读记事本的能力,那么他就不再与记事本保持适当的耦合关系。李英仪教授由此得出:延展认知理论所倡导的认知延展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审视:一是环境要素的功能等同性,二是生物体与环境要素之间的耦合。此外,李英仪教授还探讨了克拉克和查尔默斯提出的认知扩展的四个条件:可靠性——认知资源必须始终可用并经常使用;信任——检索到的信息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任;可访问性——认知资源中的信息应能在需要时随时获取;过去认可——信息必须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得到过有意识的认可。
李英仪教授评估了克拉克目前对通过网络延展认知的立场,重点是同等性原则的网络版。克拉克的立场之所以被称为“同等性原则的网络版”,是因为他承认认知的可延展性, 将网络上的特定信息形式,尤其是将表征视为认知的组成部分。李英仪教授还探讨了克拉克在从个人认知到社会认知,以及从形而上学到方法论维度的转变方面的观点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克拉克等人放弃了对延展认知条件的形而上学探究,转而主张通过生物技术耦合进行以方法论为导向的探索。克拉克的反转不仅标志着其在最初立场上的进步,而且拓宽了理论应用领域。虽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探讨网络嵌入内容是否能构成认知系统有其可取之处,但从技术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则势在必行。此外,李英仪教授还强调了网络延展认知的定量和伦理方法的必要性,认为这是延展认知理论中值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他说道:“要使延展认知理论适用于数字领域,就必须将延展认知概念化为一个程度问题,扩大对延展认知的要求范围,并采用一种伦理方法——尤其是关于信任标准的方法。延展认知理论仍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动态工作,需要采用定量方法以及方法论和伦理方法来将认知延展到网络。”
在提问环节,赵豆同学提出:在她看来,延展认知是人类认知增强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延展我们的认知,很多技术都可以延展我们的认知,比如BCI,马斯克公司的脑芯片以及老师提到的网络等。然而技术的更新和迭代,是否会导致人类思维或认知的不公平延展?例如,一些富人或拥有增强技术的人可以尽可能地延展他们的认知,而另一些人,也许是普通人,没有延展自己认知的能力,由此导致不同人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或差距。如果这是有可能的,我们要如何避免这个问题?李英仪教授也认为在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延展认知可能会遇到一些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认为我们应当让政府介入技术的分配中,用法律去约束技术的平等性。方煊同学问道:“奥托笔记本的信息显然是个体性的,但是当一个人将他的记忆或信息上传到网络上时,这样的认知是个体性的还是社会性的?”史晨老师则问道:“意向性和意图能够延展到外部世界吗?”李英仪教授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作答。
在提问后,潘天群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场讲座内容聚焦于心灵哲学的学术前沿,他对克拉克思想的梳理和深刻洞见能给同学们理解心灵哲学问题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方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