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大国对抗和冲突、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巴以冲突持续及难以遏制的扩散性效应,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出现危机态势。今后几年世界战略格局中大国对抗与争端、地区性安全热点难以降温,各种地缘政治冲突激化或将引发全球范围政治极端主义上升,全球性政治思潮的分裂可能再度爆发。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和可能继续扩大的军事冲突危险正在使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与对抗结构化、整体化和长期化。
【关键词】地缘政治 世界政治 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从冷战结束到今天,世界政治正在经历实质性逆转,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出现新的结构性对抗和冲突。究其根本原因,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激荡。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全球力量结构出现了“东升西降”的历史性态势。自大航海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财富、权力、技术的美欧“中心主义”虽然有所下降,但全球力量分配依然处于“西强东弱”的转型期。当前,由于地缘政治形势紧张、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巴以冲突持续及难以遏制的扩散性效应,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出现危机态势。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地缘政治冲突结构化、整体化、长期化趋势明显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和地缘政治殊死较量随之瓦解,长达44年的冷战阵营对立和地缘经济分裂终结。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合作成为主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要素。各国相互开放,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关系和市场联系不断深化,主要国家之间安全领域的竞争和冲突相对弱化,传统意义上大国关系中挥之不去的地缘战略竞争和对抗走向缓和。但是,世界政治的本质就是国家间永无休止的权力、利益与财富的竞争,世界政治回归美西方权力政治思维窠臼已成为中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结构性特点。①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一些国家实行的竞争、冲突与合作战略,正在将大国对抗重新带回到世界政治舞台,大国竞争和可能继续扩大的军事冲突危险正在使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与对抗结构化、整体化和长期化。
中国坚决反对国家间兵戎相见,努力推动与国际社会一起“劝和促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一些西方国家忌惮于俄罗斯的战略与战术核力量,选择并不直接出兵介入乌克兰危机,而是通过全面制裁俄罗斯、逐步降低甚至全面停止进口俄罗斯油气,为乌克兰政府和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武器、弹药、情报支持等方式,强化乌克兰政府、军队和民众对抗俄罗斯的战争决心和军事打击能力。在各方政治对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已经陷入了长期化的困境。乌克兰危机一旦长期化,不能排除北约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可能性,更不能排除引发局部核战争的可能性。今天,乌克兰危机各方都已经陷入了“政治正确”的陷阱,这恰恰是欧洲地缘政治恶化的根源。即便是多数欧洲国家都认为,劝和促谈或者承认俄罗斯占领乌克兰东部四州与南部克里米亚,是欧洲无原则地接受“失败主义”。②
尽管乌克兰危机中短期内都难以看到和平解决的前景,但亚太地区已经难以改变地成为了全球地缘战略竞争的焦点地区。日本、印度、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将协助与支持美国的印太战略作为自身安全战略的最新选择。盟伴体系正在衍生出更为明确的阵营化趋势,美国在强化双边同盟的同时,构建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升级美日印澳四边安全机制、推动“五眼联盟”职能转型和北约力量的亚太化,塑造出了多圈层、网络化的安全合作架构。其目的,一是要加快实施印太战略,升级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边机制”,加强在东亚的军力部署。美英澳“奥库斯”(AUKUS)协议的签订反映了美国支持印太盟友进行核扩散的危险动向。③二是高调推行外交、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政策,增加了发生军事摩擦的风险。三是将亚太作为美国外交重心地带。东亚区域安全最具挑战性的新变化是日本,近年来日本的安保战略发生明显的质变态势,把“制衡中国”作为国家安全战略中心目标与手段配置。④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变化的溢出性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效应不断涌现。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反对冷战分裂,并努力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合作、开放与平衡。但在结构性的争议、竞争和冲突难以缓解的背景下,未来无法排除大国冲突引发阵营对抗的可能。科技战、贸易战、经济战、媒体战、舆论战、网络战、信息战和意识形态战都在不断深化。美国能否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美中关系,对于为两国人民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承担起应有的大国责任和发挥出应有的大国智慧至关重要。中美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学界和媒体要求拜登政府相对理性地处理美中关系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巴以冲突或将诱发全球新的极端主义抬头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目标发起代号“铁剑”的行动。2023年10月28日,以色列军队正式进入加沙。这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后,时隔50年以色列与哈马斯再度全面厮杀,犹太人和中东穆斯林势力持续近千年的宗教和民族之争再度爆发。
作为以色列的邻国,埃及和约旦担心受到冲突牵连,强烈反对战事扩大,并明确拒绝接收来自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难民。沙特则努力寻求在地区和国际层面阻止加沙局势升级。土耳其一直谋求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轮冲突爆发后力挺巴方,希望进一步拉近与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伊朗的强硬姿态一度在国际上更受关注,但此轮巴以冲突让伊朗进一步拉近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伊朗总统莱希受邀参加沙特主办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领导人联合特别峰会,成为十多年来首次访问沙特的伊朗总统。但进入2023年12月以来,伊朗的政策已经倾向于在巴以之间平衡。短期来看,此次巴以冲突升级为中东多国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巴以要实现尽快停火、重启和平谈判、走出冲突无法抑制的恶性循环,仍面临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试图彻底击垮哈马斯组织的强势政策困扰。
巴以冲突持续3个月来,其具有强烈煽动力的引发民众情绪性对抗、干扰和破坏中东地区航运和能源安全的外溢效应不断显现。此次巴以冲突在世界范围引起的究竟是同情以色列还是同情巴勒斯坦,究竟是反犹太人还是反穆斯林的尖锐对立,正在招致世界政治思潮和国内政治新的动荡。与此同时,胡塞武装等中东极端组织在红海地区骚扰和袭击运行船只、美以军方加强在红海军事部署等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23年12月18日,世界各大船运和石油公司已经宣布暂停在红海的航运。⑤这将对全球能源供应和货物运输带来重大冲击。
欧洲国家内部撕裂加剧、对立情绪升级,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从2023年10月7日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到10月底,法国发生了584起记录在案的“反犹”行为。2023年10月20日,英国伦敦警方表示,此前两周多时间里,“反犹”仇恨犯罪数量同比激增1353%,针对穆斯林的仇恨犯罪同比增加140%。2023年11月底,德国情报机构警告称,新一轮巴以冲突加剧了激进伊斯兰主义者在德国境内发动袭击的风险。西班牙内政大臣马拉斯卡警告说,在国际形势微妙的背景下,中东局势可能加剧紧张气氛,加剧两极分化,助长恐怖主义。2023年12月5日,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事务的委员于尔娃·约翰松警告说,随着巴以冲突愈演愈烈,欧盟国家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期间面临“巨大恐袭风险”。欧洲内部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领导人谴责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支持以色列。
在英国伦敦、葡萄牙里斯本、荷兰阿姆斯特丹、波兰华沙,都出现声援巴勒斯坦的大规模集会。在欧盟领导层内部以及欧盟国家之间,就巴以问题也存在明显分歧,甚至导致欧盟难以采取统一立场并有效发挥外交影响力。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冲突爆发后访问以色列并表达挺以立场,结果招致不少反对声音。爱尔兰总理利奥·瓦拉德卡公开表示,冯德莱恩的言论“缺乏平衡”“不代表爱尔兰立场”。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加沙冲突可能成为法国“分裂的因素”。荷兰极右翼民粹主义者基尔特·维尔德斯出人意料地赢得选举,成为下一任荷兰首相,此前他发表了诸多“去伊斯兰”言论,新一届政府很有可能在维尔德斯的领导下走向极端主义。⑥此外,阿根廷新总统哈维尔·米莱更是一名极右翼分子,他多次表露出对中东国家以色列的支持,并表示他就任总统后的首要举措之一就是扭转阿根廷数十年来针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平衡外交政策。⑦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社会上的“反犹”事件激增。据美国穆斯林民权组织“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统计,2023年10月7日至24日期间,该组织共记录774起针对美国穆斯林的仇恨言行案例,为2022年同期的三倍多。同一时期“美国阿拉伯裔反歧视委员会”记录了100起针对阿拉伯裔的仇恨事件,包括言语攻击、威胁、恐吓以及暴力袭击等。针对巴勒斯坦裔的仇恨言行尤甚,“巴勒斯坦法律协会”在同一时期记录了400多起求助案例,其中包括多位正遭受暴力威胁和反巴勒斯坦言论威胁的学生求助。⑧
在舆论分化日趋明显的态势下,美国各大高校正在成为新一轮巴以冲突的“第二战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相继成为抗议行动的集中爆发点,支持巴以双方的学生群体形成对峙,甚至发生暴力冲突,哥伦比亚大学一度因此封校。由30多名哈佛大学学生组成的“哈佛巴勒斯坦团结组织”发表声明,认为在经历了数十年对加沙地带的占领之后,“以色列政权应该对所有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负全责”。这些美国学生的言论及表达遭到了美国国会的强烈指责。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被传唤到国会听证会,被迫接受“反犹太人”不是“言论自由”的政治原则。美国大学校园的立场分化只不过是全美社会分歧的缩影,折射出巴以冲突产生的强烈的对抗性外溢效应,波及美国社会的犹太裔、阿拉伯裔和穆斯林群体。如果以色列在加沙地区采取进一步的强硬军事行动、引发更多巴勒斯坦民众伤亡,此次巴以冲突对全球政治思潮的稳定、进步所造成的基于种族和宗教的情绪性、对抗性冲击将持续发酵。
应对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双重分裂的紧张态势
在供应链重塑、数字经济发展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地缘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先后提出“繁荣非洲”倡议、“蓝点网络”计划、“美洲伙伴关系网络”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还相继提出在印太地区建立一系列经济政治联盟,试图重塑全球产业链,如美日澳印韩越“经济繁荣网络计划”、美日“印太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关系、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等。2022年5月,美国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并宣称这一框架“将为21世纪的世界经济确立新的规则”,希望借此实现基建合作和“供应链韧性”等目标。在此框架下,美国将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为东道国提供“一带一路”的替代性方案。⑨2022年6月,美国牵头联手七国集团(G7)共同宣布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计划。2023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上,美国联合欧盟、印度和沙特等中东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将建设“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以对垒中国已经持续十年、为世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带一路”倡议。⑩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利用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对他国的科技企业和机构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限制和打击,限制正常的文化、社会、教育、媒体交流,全面盘查参与科技交流的学者。国际上的一些同盟体系将高科技领域制裁和限制变成盟友之间的地缘经济组合,滥用出口管制规则,以此打造一个“科技民主同盟”,即从技术、硬件管控和产业替代两个方面对高科技产业进行“卡脖子”,加紧地缘科技攻势。
2023年,美国不断加速推动更多盟友一同编织一个更紧密的地缘科技“硅幕”,试图巩固在以芯片、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优势地位。美国针对半导体产业链特点,通过给予高额投资补贴等方式,拉拢日、欧、韩知名生产商加强对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投资,通过美国自己的再工业化进程来控制和主导全球计算机芯片和高端半导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美国投资的半导体企业在对华投资和销售上受到美国商务部、财政部的重大限制。实质性地影响中国与欧洲国家、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高科技贸易与投资合作。
地缘政治的竞争已经蔓延到东亚以及亚欧跨区域正常的贸易、科技和技术交流与合作。各种“小多边”不仅是霸权体制内在逻辑的延续,更是依仗同盟体系的“大多边”来实施阵营内部的安全与经济利益的排他性“内化”。亚太和跨区域的政治和经济紧张态势不断延续。拜登政府近年来不仅极力拉拢组建新的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机制,美国军方和智库界甚至若干年前就开始讨论要筹建亚洲版的北约,将美国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转变成针对中国的多边军事同盟。有韩国学者明确指出,将阵营对抗重新带回亚洲的结果必将牺牲数十年来亚洲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面对地缘政治形势紧张态势、乌克兰危机长期化、巴以冲突持续及难以遏制的扩散性效应,再加上世界经济进入慢增长期,今后几年世界战略格局中大国对抗与争端、地区性安全热点难以降温,美西方国家阵营组合可能会不断升级,各种地缘政治冲突激化或将引发全球范围政治极端主义进一步上升。甚至可能因为同情犹太人还是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分歧而造成全球性政治思潮分裂的再度爆发。最近阿根廷米莱政府上台、荷兰反穆斯林为代表的极端政治保守势力赢得大选上台执政就是两个典型事例。大国对抗和冲突、地缘政治形势紧张甚至进入新的战乱时期,再加上全球经济低迷,都有可能诱发极端主义政治势力在全球范围上升。
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的中国,将是今后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化、尖锐化、冲突化进程中最具建设性的稳定性力量。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胸怀天下的宏阔视野,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助力。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仍然较高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潜力和活力,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这不仅为中美关系、亚太地区政治,也将为世界战略局势演变把舵领航。美国CNN著名评论人扎卡利亚最近在美国《外交事务》上撰文指出,“美国应该接纳中国强化自身影响力,以适应其经济实力增长的合理尝试”。⑫
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并将其作为事关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五根支柱之一。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展现了双方建设性管控分歧的积极意愿,对稳定中美关系的作用无可替代。近年来,美国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拿着放大镜看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这是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的不负责任。中国不惧任何遏制打压,坚定维护正当利益,致力于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推动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态势的恶化,拜登政府应该意识到,在加剧阵营化对抗态势的同时确保美国同盟和安全伙伴体系内少数国家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利益,不仅将破坏全球经济的合作、包容和共同发展,更将使得全球治理机制进一步走向碎片化,加剧地区性地缘政治局势的紧张和对峙。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要放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人类进步展现担当。”中美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行动,努力降低和减少全球地缘政治态势持续失序的战略风险。
来源:2024-01-02 人民论坛网
【注释】
①朱锋:《现实主义回归与中美战略博弈》,《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1期。
②Dmytro Kuleba ,There is a Path to Victory in Ukraine: Delusions and Dangers of Defeatist Voices in the West , Foreign Affairs, December 14, 2023.
③Pentagon forges new high-tech agreement with Australia, United Kingdom, aimed at countering China, Associated Press , December 2, 2023.
④朱锋:《地缘战略与大国关系:中日关系基本走势的再分析》,《日本学刊》,2022年第1期。
⑤Jenni Reid,Oil major BP becomes latest to pause Red Sea shipments, with global supply chain in focus, CNBC News, DEC 18, 2023.
⑥Geert Wilders: the anti-Islam, anti-EU populist who could be next Dutch PM, Reuters, November 23, 2023.
⑦Javier Milei: Argentina's pro-Israel and far-right presidential front-runner, Middle East Eye, August 18, 2023.
⑧US university presidents face firestorm over ‘evasive’ answers on antisemitism, The Guardian, December 7, 2023.
⑨In Asia, President Biden and a Dozen Indo-Pacific Partners Launch 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The White House, May 23, 2022.
⑩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Principles of an India-Middle East-European Economic Corridor,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9, 2023.
⑪Wang Son-taek ,Seven problems with the Asian version of NATO, Korea Herald, Dec. 14, 2023.
⑫Fareed Zakaria, Self-Doubting Superpower: America Shouldn't Give Up the World It Made,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