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研究平台邹欣庆教授课题组在微塑料源解析和多样性研究 、以及南海微塑料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and diversity of microplastics: Taking floating microplas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 an example” 为题,刊发在环境类主流期刊《 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王腾,通讯作者为邹欣庆教授。
近年来, 随着塑料的大量生产与使用,环境中的(微 )塑料浓度不断增加,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与臭氧耗竭、海洋酸化、气候变化 等并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微塑料成份和外貌特征的复杂性,环境中微塑料的源解析研究仍处于一个非常初步的阶段。课题组在前人文献以及南海微塑料的实践工作基础上,建立了指示特定源的微塑料分类体系用于微塑料源解析。该分类系统综合环境中微塑料的成份及外貌特征解析出10种微塑料的可能来源,并给出了其来自每种源的不确定性。另外,为了指示区域微塑料类型及来源的复杂性,我们在微塑料源解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微塑料多样性指数。课题组以南海以及全球表层微塑料为例阐释了以上方法的理论及实用价值,并得出以下结果与结论 :(1)夏季南海表层微塑料的浓度为0.469 ± 0.219 n/m3 ,共发现了8种微塑料类型 ,其中以海洋涂料类 (“Gran_coat” 类 ) (33.0%) 和合成纤维类 ( “Fib_thin”类 ) (29.6%) 微塑料为主 ;(2)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微塑料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 ,微塑料的多样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源的远近及输入方式;( 3) 基于丰度-多样性指数二维指标, 对全球表层微塑料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类,包括高-高,高-低,低 -高 和 低-低 四类,我们认为该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的污染状况,从而指示不同类型的微塑料管理措施。该研究可以为建立更准确和更定量化的微塑料源解析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并为微塑料污染管控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与指导。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71431)以及南京大学博士生创新项目 ( CXCY17-23) 的资助。
图1. 基于来源的南沙表层微塑料种类组成(a)以及微塑料多样性(b)。图1(a)中圆圈的大小代表丰度的高低。
图2. 基于丰度-多样性 二维 指数的全球表层微塑料分布(a)及分区(b)图。其中,H-高, L-低,图2(b)中红色虚线表示 丰度/多样性 高低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