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由南海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教授主编的《21世纪的海权:历史经验与中国课题》一书经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从21世纪海权的再定义、海权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海权发展的历史经验及中国的海权建设与南海战略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21世纪海权再定义的迫切要求和现实意义。并在充分借鉴了各国以及不同时期海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南海问题为切入点,从战略角度提出关于我国海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举措。
21世纪的海权并非仅指以海军为代表的强大海上力量,海上存在以及海洋利益的获取也应是21世纪海权建设的题中之意,但不能过分强调海权的军事力量属性而忽视海洋治理能力的建设。21世纪的海权,既是21世纪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又是21世纪的全球海洋商业竞争能力,更是21世纪世界海洋法制规则的领导力。同时,必须是21世纪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领头羊。仅仅把21世纪的海权定义为是海上军事力量,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其内涵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义,同时要充分考虑目前的时代背景和全球环境。
自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围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讨论已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认为,中国要想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必须要有明确的具有自我约束力及可操作性的包容的海洋强国战略。首先应当明确战略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将海权战略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同时积极推行海上丝绸之路。借助海运、海洋监测等海上力量相结合,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与国力相应的公共产品,同时注意管控战略危机,防止战略猜疑。而中美之间海军技术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双方换位思考,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之外的地区合作潜力很大,学术机构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同时积极推动军方和地方高校及智库之间的合作,并且发展海权一定要与发展外交结合起来。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是实现海权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海军建设和海上监测、监督力量相结合才能实现海上力量综合全面的发展,但需要注意海军的建设应该与整个国家的海权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相结合,避免出现战略上偏废的局面。
在海权发展的历史经验部分,本书从英国、德国、日本等各国及清朝海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看,认为有以下因素值得重视:一是和平崛起与海洋军事战略之间必须要有合适的“度”,否则,中国崛起必然全面加剧对外关系的紧张。二是审视大国海军战略时不宜过于强调零和博弈,海洋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力量投送的通道,更多地成为了全球的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有效、科学与和平地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三是战役和技术问题的讨论不应主导战略问题的讨论。许多学者口中的“马六甲困境”,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
本书认为,中国的海权体系应当拥有完成祖国统一的自主权,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完整的领海岛礁主权;拥有管辖海域的控制权;拥有战略通道航行的自由权;拥有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自主权;拥有国家对海外利益的保障权。解决南海领土争端,首先要强化中国历史权利的法理依据,弄清历史遗留问题的本质;其次要摸清家底,弄清南海断续线的具体情况及台湾方面在南海问题的利益诉求;再次要由易到难,惩戒顽劣,各个突破;还有要改善大局,加强与政治立场温和、岛礁争议较小及对华友好的国家对话协商;最后则要监管媒体。南海问题的本质是战略、安全与外交问题,中国在南海问题中一直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将其当作主权问题来处理。中国应该努力避免使南海成为“亚洲的海上的巴尔干”,成为中国和美日等大国在东南亚竞争势力范围内而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火药桶。在具体的应对策略方面采取空间换时间,时间换空间,使南海问题服从国家整体的安全战略需要,避免因为急于扩张海上军事力量而提前陷入和主要大国的战略对抗,维持南海战略和国家大战略之间的平衡,排除发展过程中来自领土主权问题对中国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干扰。
该书是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海文库系列丛书之一。参与编写的作者包括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略研究部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多名学者专家及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