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5 浏览次数:756
《PNAS》刊登我院教师提出的条带状铁建造(BIF)新成因模式 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铁矿 来源,每年我国大量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的铁矿石就来自于BIF。成矿物质来源是矿 床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当前普遍认为BIF中的铁来自于古代大洋中脊的热液喷流,这 一观点已统治矿床学界数十年。针对这一基础问题,我院教师、“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学者李伟强 博士与合作者对西澳Hamersley盆地年龄为25亿年的Dales Gorge member经典BIF做了系统 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结合全岩Fe同位素和Nd同位素分析,以及微区Fe同位素飞秒激光剥 蚀原位分析,发现所研究的BIF中有将近一半的铁源自地壳,而且这部分的铁在被氧化沉淀 为BIF前,经历了近海沉积物中的铁还原细菌的还原作用。据此,李伟强博士和美国威斯康 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合作者提出了新的BIF成矿模型,即“幔源热液无机铁-陆源生物还原 铁”双源模型。这是BIF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也为研究地球早期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演 化等重大问题也提供了关键制约。 此研究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缩 写PNAS)发表,论文题目为“Biologically recycled continental iron is a major component in banded iron formations”。李伟强博士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南京大学为通讯单位。本论文的研究受到美国NASA Astrobiology Institute资助,李伟强 博士在论文写作过程得到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计划支持。 此论文的链接为: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06/23/1505515112.abstract/nju/mu_bbs/file/Pictures/PNAS-2015-Li-15055151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