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于1989年由徐克勤等五位教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3月经国家计委、科委和教委组织专家论证后,确认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正式批准在南京大学建立。在1991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120万美元的基础上边建设边开放,于1995年10月通过科技部验收,是全国第一个从事金属矿产资源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为教育部。
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总值达11500万元。历经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开放运行,实验分析系统不断完善,建立和形成了以矿物结构与成分分析平台、元素与同位素分析平台、高温高压实验平台、成矿流体分析平台、古地磁与构造热年代学平台、生物-环境共演化及地学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七大集群为主的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在微束分析、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分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目前已成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研究、培养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依托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铀矿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实验室与学科协调发展,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共6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教育部“****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获得者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4名,教育部“青年****”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1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3名国内各主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翟明国院士。
实验室以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为研究基地,围绕国家资源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建设世界一流的金属成矿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为目标,为我国优势和紧缺矿产资源的构造背景、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金属成矿背景及地球动力学;(2)岩浆作用与岩石圈演化;(3)金属成矿机制与成矿理论。
实验室作为重要成员参与成立了“中国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联盟”,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瑞士、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多个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带动了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学科水平的整体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