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7 浏览次数:10
随着技术的进步,钾同位素测试精度得到了巨大提升,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高精度钾同位素分析方法的进展使得钾同位素在示踪地表风化、热液蚀变、大洋板块俯冲和全球钾同位素循环等等方面都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实验室实现了高精度钾同位素分析和地质应用。2021年11月1日上午,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24期“石话石说”学术研讨会在朱共山楼A20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李伟强教授主持,四十多位师生参与讨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韩贵琳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海洋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顾海欧博士和南京大学李伟强教授围绕钾同位素分析和应用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会议开始,首先由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夕生教授代表学院和重点实验室致辞。
韩贵琳教授介绍了实验室开发的元素分离方法,利用单一树脂柱有效分离了K、Ca、Sr等元素,建立了高效稳定的高精度钾同位素测试方法。同时韩贵琳教授介绍了对泰国Mun河流域钾同位素的研究,发现硅酸盐风化是影响该河流域钾同位素的主要因素,蒸发岩溶解和季节变化则影响较小。
刘海洋博士研究发现蚀变玄武岩钾同位素与新鲜MORB相近,明显轻于海洋钾同位素(主要受控于蚀变程度,而不是单一矿物)。此外洋壳俯冲时榴辉岩脱水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钾流失,且过程中会有较大的钾同位素变化,刘海洋博士对此进行了模拟,发现轻钾同位素可能随俯冲洋壳进入地幔深部,重钾同位素则可能在地幔楔中随流体产生更深远影响。玄武岩蚀变与俯冲过程均可能对海洋富集重钾同位素产生贡献。
顾海欧博士分享了基于Neptune Plus MC-ICP-MS的钾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探索过程。顾海欧博士前后更换了三套方法,最后通过冷等离子技术和低分辨率技术达到了精确高效测定钾同位素的目的,并通过对酸度效应、基体效应、取样深度等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克服了高分辨率模式对仪器、环境稳定性以及浓度匹配的苛刻要求。
李伟强教授分享了基于Nu 1700 MC-ICP-MS开展的钾同位素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从建设实验室到引进仪器,从反复修理调试到开始运行,实验进展受到重重困难阻碍。在不懈的努力下,李伟强教授课题组已经基本解决了ArH+干扰以及ArH+、Ar+的溅射及拖尾等问题,实现了低浓度高精度的钾同位素测定,并已经逐步应用在了自然样品观测和实验研究工作中。
本次会议过程中的讨论氛围十分热烈,参会师生对报告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