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

第八届(2019)海峡两岸“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学术交流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9-04-26 浏览次数:112

海峡两岸“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学术交流会”是由台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单位发起的一个小型学术交流会。第八届会议于2019413-14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A125会议室顺利召开,由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校内海**家家师生近百人参加,专家学者有许志琴院士、郑永飞院士、陈骏院士、鍾孫霖院士、吴福元院士、沈树忠院士以及李才教授、王强研究员、陈凌研究员、朱弟成教授、赵子福教授、李亚林教授、刘传周研究员、张以春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王汝成教授、徐夕生教授、倪培教授、邱检生教授、李祥辉教授、胡修棉教授、陈立辉教授、王孝磊教授等。

为期两天的会议以学术报告和学术海报两种交流形式进行,聚焦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会议伊始,会议胡修棉教授对本次会议的目的和组织情况作了简短的介绍。413日上午会议主题为“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由郑永飞院士等7人分别做学术报告,从大地构造、成岩过程、成因机制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喜马拉雅地区成矿类型、成矿作用以及成矿机制等。413日下午会议上半程聚焦“俯冲作用与地壳演化”,由朱弟成教授等就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和碰撞带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进行报告,主要通过岩浆作用的研究对大洋俯冲和地壳演化进行约束;下半程主题围绕“班公-怒江洋”,由胡修棉教授等做报告,从古生物地层、岩浆岩组合、岩石地化特征等方面讨论大洋的打开时间及打开方式来重新认识班公-怒江洋。

 414日上午会议主题为“深部结构、组成与高原生长”,上半程由王强研究员等做报告,主要探讨了特提斯-青藏高原的岩石圈演化、地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下半程由陈凌研究员等做报告,通过地球物理、低温热年代学以及锆石、岩浆岩包体的研究来揭示高原深部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



会场一瞥

 413日下午的会议上半程主题为蛇绿岩,由鍾孫霖院士等通过对Timor和新特提斯洋蛇绿岩以及印度洋中脊的实例研究,重新认识和再讨论蛇绿岩在大洋演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下半程则是会议的最后一个主题“新思考、新探索”,大火成岩省和河流沙相关的两个报告,为青藏高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学术海报交流在中午进行,共有17位来自不同单位的研究生、学者带着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参与本次交流。整个过程中,专家师生积极讨论,相互切磋;参与者之间通过学术交流,不仅有学术水平的提升,而且增进了友谊。



参会代表讨论海报

会议最后讨论阶段,参会人员就特提斯-青藏高原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后续会议举办事宜进行了讨论,决定第9海峡两岸“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学术交流会”2020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吴福元院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是地质学的摇篮,在未来仍然是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家要做的是发掘能够写入“教科书”的理论和现象,应当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出版,并且借着我国正在进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东风,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