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3 浏览次数:203
元古宙是地球演化的“中年”期,在地球历史中承前启后,记录了从25亿年前太古宙的陆壳初始形成到5亿年前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地球演化了历史,在我们研究宜居星球的形成演化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南京大学许志琴院士及其组织的大陆动力学团队,围绕元古宙的这些重大科学问题,在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于10月15日在朱共山楼125会议室召开了第十五期“石话石说”研讨会,围绕“元古宙大地构造”,深入探讨了中国不同块体的元古宙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香港大学赵国春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中山大学王岳军教授、张健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王瑞瑞博士,以及大陆动力学团队和重点实验室成员舒良树教授、王孝磊教授和葛荣峰副教授作引导性报告。许志琴院士、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汝成教授、以及大陆动力学团队和重点实验室的主要骨干成员出席会议并参加了讨论。王汝成教授代表学院和重点实验室致辞。
15日上午,赵国春教授以“元古宙全球性地质事件及超大陆演化”为题,回顾了2.5-2.0 Ga、2.0-1.8 Ga、1.8-1.3 Ga、1.27 Ga、1.1-0.9 Ga、900-750 Ma、750-600 Ma和650-530 Ma等几个阶段的重要地质事件,对不同阶段的造山过程、大陆边缘增生过程、内部伸展过程、裂解过程、碰撞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了每个阶段大陆演化的重要特征,并剖析了不同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与超大陆演化之间的联系和超大陆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尤其对华南、华北和塔里木地块在超大陆演化中的位置进行了评述。王岳军教授以“华南元古代构造”为题,基于他们对江南造山带、海南岛、浙北、哀牢山等地区华南前寒武纪岩石的新观察和新资料,提出了对华南基底的时代、性质和范围,造山与裂解的时间,大陆岛弧岩浆作用的范围,不同地区构造演化模式的差异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对华南前元古宙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深化的科学问题。舒良树教授以“华南原始大陆的形成时间与聚合位置”为题,对华南元古宙、早古生代的沉积特征、构造样式、岩浆作用特征、年代和地球物理资料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论述了华南大陆的形成和过程与聚合带的位置。王孝磊教授从大洋岛弧和大陆岛弧的地球化学的性质谈起,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随着时间演化的脉络的岩石类型、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评述,指出新元古代的裂解作用发生在820 Ma以后,之前经历了从大洋岛弧向大陆岛弧的过渡。
15日下午,李献华研究员以“华南新元古代若干重要地质问题——观察、解释与检验”为题,从Rodinia拼合模式和华南在Rodinia中位置的研究历史谈起,对华南新元古代地层年代、源区和构造样式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时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的差异,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的识别,基性岩墙(群)的分布及构造属性,蛇绿岩的时代、性质和对比,碎屑锆石的物源区及与其他大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王瑞瑞博士以“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为题,对他们在扬子地块北缘所发现的陡山岩体、凤凰山岩体,武当山群中的花岗岩-闪长岩等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研究,认为南秦岭在710 Ma左右存在A2型花岗岩,该地区在630 Ma时还是板片俯冲环境,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和可能与板片的撕裂有关。葛荣峰副教授以“塔里木克拉通元古宙构造演化及其与华北和扬子克拉通的对比”为题,对他们在库鲁克塔格的早元古代蓝石英花岗岩,北阿尔金早元古代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以及他们新发现的3.7 Ga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塔里木和华北有更强的亲缘关系。张健教授则以“古元古代陆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样式”为题,从俯冲带和碰撞造山带的特征对比入手,对华北中部带的争议焦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通过仔细的构造样式的研究,对比分析了恒山、五台和阜平杂岩的岩石组成、构造样式和变质作用,分析了中部带的构造演化历史。
各位专家和老师的精彩学术报告引发了与会老师和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大家从岩石、矿床、构造等多个方面,对于元古宙的诸多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舒良树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系统总结。许志琴院士指出华南元古宙研究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第15次“石话石说”研讨会现场
(许志琴院士和与会的主要专家合影)
(香港大学赵国春教授在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