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室以基础研究为支撑,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利用软件新技术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大需求,以探索计算机软件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软件新技术领域的基础性与共性问题为切入点,坚持“研究力求原创,技术取得突破,成果促进产业”的指导思想,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促进中国软件技术与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60多年来,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机物的三元融合,形成了“信息改变Everything,网络互联Everything,计算嵌入Everything,数据表征Everything,软件定义Everything,智能灵化Everything,可信泛在Everything,服务体验Everything”的宏观格局;使得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的基本驱动力有了明显变化:其基础平台从Mainframe经过网络化、微型化、并行化经过端网云结构而逐步形成了所谓的Global Ubiquitous Computer;其应用方式从经典模式经过普适化、智能化与服务化逐步形成了以X-Data、X-System、X-Computing等为代表的多样性开放式应用模式。基础平台和应用模式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演进、融合与发展使得计算机软件的灵魂性与定义性作用不断凸显,从而不仅给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继续探讨解决“软件生产率低和软件质量欠佳”等软件领域基本问题的同时,如何适应新型计算平台和应用模式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提出的新需求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领域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其基本趋势是:基本平台的网络化与融合化、基本作用的灵魂化与定义性、基本模型的网构化与智能化、基本属性的自治式与适应性、质量保障的可信化与综合化、使用方式的媒体化和自然化、开发模式的成长式与自动化、运行支撑的中件化与领域化、应用形态的普适化与服务化、组织架构的开放化与群智化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信息化和软件产业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在信息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国务院国发〔2000〕18号文件出台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国办发〔2002〕47号)对软件产业发展做出了宏观部署;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的重要性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政策措施。《习主席在三会上的讲话》、《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为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如技术平台转型、应用模式转型、科研方式转型等,提供了战略指导与机遇。“关键软件和技术能够自主,原创与创新技术不断出现、软件产业形成体系和规模,发展方式又好又快跨越、各行各业能够被全面支撑”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的重大需求。
基于上述理解,将软件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家重大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到实验室的原有工作基础和积累,本实验室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系统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软件质量保障与自动化技术、分布计算与系统安全技术、媒体计算与内容处理技术;核心研究内容可从宏观上凝练为“一个体系、两个切入点、三个层次内涵和四项重点任务”;其中,一个体系:面向Internet和人机物融合的软件方法与技术体系,两个切入点:软件方法学与机器学习,三个层次内涵:元级化与网构化的软件方法学,智能化和可信化的关键支撑技术、以及普适化和自然化的基本应用模式;四项重点任务:网构化与可信化的软件方法学框架,机器学习与智能化软件支撑技术,融合化的分布式应用支撑技术,领域化语义化的媒体内容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