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里山路、402道弯,给孩子们上足球课,是高大鲲跟孩子们的约定。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也很期待。
坐落于海拔2000米山顶的小学,有一支“云上足球队”,每周都会迎来他们的老师—高大鲲和东北大学研支团的学生们。
“高老师他们经常来学校教孩子们音乐、手工、绘画、体育、舞蹈等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美好世界的大门。”达仁村完全小学校长杨春余充满感激地说。
高大鲲,东北大学青年教师。
三次离开家乡,来到距离沈阳3748公里的云南省昌宁县。用五年的时间,坚守扶贫一线,把共产党员的根深深地扎在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从最初“只能拼命点头和微笑”,到现如今一口流利的昌宁话,高大鲲已经完全融入到这片土地。
阿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的孩子,在镇上读初中二年级,妹妹在读小学四年级。由于父母身体原因,劳动脱贫能力较弱,存在返贫风险。
“高老师经常来我家看我,还找了很多人来帮助我,给我捐款,谢谢高老师,谢谢那些老师。”阿敏妈妈刘国美说。
“高老师经常把复习资料送给我们,还给我们辅导功课,高老师还很关心我们,前段时间还送给我们衣服。”阿敏说。
村民们提起高大鲲,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五年里,高大鲲的足迹遍布卡斯镇大塘村、田园镇九甲村和新华村。4700余户13600余名村民,数万次的遍访。30余万字的工作本上记录了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计划。
“高老师一直是5+2、白+黑、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刚到这里不到半年,差不多就瘦了50多斤。”昌宁县驻村工作队队员张亚娟说。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高大鲲发现昌宁县农副产品品种丰富,却因为山深路远,无法销售。他想到利用电商模式来进行科学销售,然而第一家网店没开多久就“夭折”了。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都不看好高老师的想法,觉得他也搞不好,但是高老师一直没有放弃。他买了一大摞子书,每天晚上忙完工作之后,他就开始自学电商的一些知识,筹备电商论坛。”张亚娟说。
无数次挑灯夜战后,“田园电商论坛”也逐渐火起来了。昌宁的生态有机农产品从此走出了大山,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从昌宁县第一个电子商务培训班,到田园镇电商服务中心、25家孵化企业、昌宁电商协会……一条集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检测、包装、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昌宁日臻成熟。
昌宁县县长范喜表示,定点帮扶以来,东北大学选派扶贫干部、落实扶贫项目,创新帮扶形式,巩固帮扶成效,积极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助推了昌宁经济社会的发展。东北大学帮我们培养了一批会经营网店,以及能熟练应用网络进行销售的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拓宽了“致富路”。
2019年7月15日,高大鲲第三次奔赴云南昌宁。
“两年前我是流着泪走的,现在我又笑着回来了。”再次踏上昌宁土地,高大鲲感慨地说,“我将奋战在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事业第一线,和身边的战友们一起去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再次回到这片土地,高大鲲把电商论坛升级成为昌宁县“互联网+新农业”综合扶贫阵地。他还积极推广百香果种植项目,邀请专家讲授种植技术,带动剩余劳动力和年老体弱劳动力发展产业带动脱贫。如今,千亩百香果园已经成为珠街乡因地制宜推广的新兴种植产业,实现荒土到沃野的华丽转身。
2021年春节,高大鲲留在了昌宁,和新华社区的村干部们一起除夕守岁,守护一方平安。
他在村委会的门口贴上自己写的春联,借来投影仪将春晚的网络视频投在会议室的白墙上,还给大家准备了自己包的酸菜馅饺子……
牛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举起酒杯共同祈福乡村振兴。在声声祝福里,高大鲲也收获了沉甸甸的幸福。
常有人问高大鲲,三次选择到云南扶贫,你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东大人已经融入血脉、根植灵魂的爱国情怀。”高大鲲说。
八年间,东大人扎根云南昌宁,真心、真情、真力,开展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8名扶贫干部挂职,直接投入1200余万元,助销农产品1300余万元,62个贫困村脱贫达标退出,21995户88396人喜摘贫帽,昌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在云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耀伟、高大鲲荣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东北大学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锦旗。在教育部2020年扶贫工作考核中,东北大学被评价为“好”。
这是东大人交出的扶贫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