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下工夫啊,得花精力啊,上网上搜、找同学问。玩命!拼命!听懂没?”五年前的学业生涯指导课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01班的新生做梦也没有想到,班导师初次见面就给他们当头棒喝,让他们迄今记忆犹新。
“很严,要求挺高的,想得到他的表扬太难了。” “非常严,上了大学还得上晚自习,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太严了,就像高中班主任一样。”……虽然已经毕业,但每每念及自己的班导师,他们依然是感慨良多。
但他们所谓的“严”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眼里已经是相当“温柔”了。“硕士的时候他就要求‘讲的东西小学五年级都能听懂’,不认真准备就会在研讨会上被他‘挂在’台上。读博了就更不敢懈怠了,每个标点、公式、符号都要准确无误,谁要是敢偷懒那就等着吧……”博士生曹兵兵说。
草生木长,秋冬变换,四年的时间,新生变成毕业生,但这位班导师的严格却从未变过,从大一、大二时的自习、考级到大三、大四时的生涯规划、考研就业,没人知道令他“满意”的标准在哪里,只能不断地提高、提高、再提高。现如今,班里的29名学生,有16人升学深造,其余的则进入华为、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
这位对学生“永不满意”的班导师,就是樊治平教授,面对新生入学后迷茫、懒散的状况,他全然不顾自身繁重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压力,主动请缨承担了班导师这项工作。作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樊治平教授对班导师这个身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讲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差一些,另外也存在着比较自我、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所以从他们在校读书期间和步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考虑,就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来对他们进行引导。”
虽然从来没有温情脉脉的话语,但学生的点滴冷暖他都记在心头,他常常要求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别人做点什么”。在他心中,一位老师的使命,不应仅仅是课堂上的两个小时,而是要时时处处对学生用真心、动真情。
“2015年9月,我父亲罹患了恶性肿瘤,樊老师每天都会打电话,向我询问我父亲的病情,每一天都会安排我们团队的一个师兄弟陪我来医院守护过夜……”业已毕业的博士生高广鑫在接受电话采访的时候依旧难以释怀。
“我这不第二年才考上研究生嘛,想早点过来适应一下研究生生活,就租了个房子,樊老师知道后,特意为我申请了助研津贴。”学生黄淳用在出租屋里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樊治平教授深深地明白: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教育也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情,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他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论文的选题到项目的申报,他都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过硬的功夫,要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到最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年时间里,樊治平教授作为负责人拿下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项,其中还有“特优”项目一项,要知道,“特优”等级的数量非常少,只能占项目总数的5%左右。
岁月饮春秋,冰心鉴天地。躬耕三十载,桃李三千圃。治学从严,恪守为学之道;点滴化润,不忘育人初心。他,就是樊门子弟共同的严师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