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人类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要与它共处一生,它既能造福人类,同时也是让人体致病的罪魁祸首。摸清病原菌的致病途径,是人类健康“保卫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3年,一位年轻博士的论文引起了轰动。他提出,要将铜离子抵抗致病菌侵袭的研究由生物体外转入生物体内,他首创的致病隐球菌活体动物荧光酶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获得更精准的判断。
丁辰,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发表SCI论文9篇。此时的他已经拥有了丰硕的成果,良好的实验环境,甚至导师还要给他解决“绿卡”。
然而,对于在国外生活了14年的丁辰来说,他感觉自己就是漂泊的“浪子”。“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回家。”丁辰说。
当得知东北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时,丁辰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在这里,丁辰用短短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学者到学术团队带头人的角色转换。从器材的配备到试剂的采购,从人员的分配到经费的管理,从学生的日常教学到创新实验团队的指导,从分析科研现状到把握未来走向,丁辰无不用心经营。
白天忙于千头万绪的工作和学生的教学管理,真正静下心去思考都是在晚上十点以后。
“丁老师经常在凌晨两三点钟给我们发文献资料,帮助我解惑学术问题。”学生李海龙说。
丁辰希望他的教学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做实验,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丁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来办公室聊聊实验。”他办公室里有5块白板,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我们的实验项目和进度。”学生李焱剑说。
丁辰一直告诫他的学生,“我们做的实验必须是精品,我们的数据必须要为论文负责。”
2016年,丁辰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国际遗传工程设计大赛(IGEM)金奖,实现了我校学生在国际生物学科领域竞赛奖项零的突破。他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沈阳市十大优秀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沈阳市优秀研究生、东北大学校长奖章,毕业后分别到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军区总院等单位工作。
作为一名80后年轻博导,丁辰总是能很敏锐地捕捉到科研灵感,更敢于PK学界大牛。在丁辰看来,别人提出的想法和理论不一定就是最终的结果,而他做的很多研究都是在颠覆一些常规想法。
一直以来,业界普遍认同美国彼得·威廉姆森教授在隐球菌研究领域的理论,丁辰对此始终持怀疑态度。要反驳别人的观点,至少要提供十倍以上的证据。
每一天都在失败中度过,每一天都在坚持中前行。7个月后,丁辰和他的学生孙天舒用彼得教授的特有菌种完成了指定实验,证实了在病原菌的研究中应该针对不同组织器官进行独立评估,成功推翻了彼得“整体分析”的论断。
在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征途中,既充满艰辛也令人着迷。不在乎工作环境的好坏,不在乎他人追逐的“绿卡”,只“钟情”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这么一个新兴的学院、新兴的学科,作为在这个学院奋斗的第一批元老,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她更好。”丁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