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浸润行动》)强调实施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对教师提高美育素养、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提高学校美育效果,教师是关键。广大教师要以较高的审美素养,尊重美育规律,以学识之美、人格之美引领学生向美而行。
美育是重要且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是培养人认识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要遵循美育的内在规律,让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运动等感受美的概念、内涵,通过触摸、视听、品尝、体会等感受美的意象,在学习中感受愉悦,在生活中感受美好。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注意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因势利导,挖掘不同学科的艺术之美,以达成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贯通。
美育既要尊重现实规律,又要协同发展、资源共享。时下,因城乡、地区、阶段不同,教师采取的美育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美育教学形式和路径。学生可以去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地感受艺术之美;可以去山川、林地、草原,感受自然之美。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生活美、艺术美,要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美”和“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体察自然之美,品味生活之美,调节情绪、愉悦心情,提升审美品位。《浸润行动》强调,要开展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注重城乡协同发展、资源共享,鼓励美育名师进乡村、乡村学生进城市艺术场馆,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城乡学校之间“手拉手”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把品德美、人格美、形象美、语言美等融于一身,为学生做美的榜样。教师的品行操守、处事方式、个人形象、言语规范等,都具有引领作用,可谓最好的美育。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更好地尊重美、鉴别美,带领学生认知美、学习美,还能以文化之美铸魂,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浸润知识之美,传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一名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理论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合格的美育教师。教师要以时代之美铸身。时代在发展,审美在变化,教师要感受、顺应时代之变,观察、承接时代之变,进而把品察、触摸、体会到的时代之美讲述、传授给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浸润效果。
美育浸润行动要持续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尤其是美术学科的教师。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师承担着美育的重要职责和重要任务,要学会认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带领学生学习美的艺术、进入美的世界、领略美的意趣、提升美的修养。美术教师既要深耕系统的美育知识,熟悉专门的艺术技能,还要掌握遵循美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具备建设美育社团活动的技能等,实现从美术教师到美育师资的转变,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除了美术学科,其他学科教师也要有美育意识、美育能力,挖潜各个学科的美育潜能,如数学的逻辑之美、化学的材料之美、物理的光电之美、体育的力量之美等。全面提升美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道德水平,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同时,必须建立激励和培训机制,给予美育教师奖励措施,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让美育教师具有成就感、自豪感、获得感、荣誉感。
美育要适应时代变化。《浸润行动》强调,要开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社会资源整合行动等。智能时代,新科技、新技术一日千里,云展览、数字化、大数据蓬勃发展。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路径,积极推动、善于组织、多方联合,转变美育模式,创新美育教学方法,促进美育学校化、美育家庭化、美育社会化。
(作者系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人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9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