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东大要闻 - 正文

【教育思想笔谈】丁进良:着眼国家需求 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编辑: 迟美琪 更新日期: 2025-01-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高校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党委决定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从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着手,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未来技术学院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对于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责无旁贷。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东北大学“工业智能”和“智能工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建设“工业智能”与“智能工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定位未来工业智能方向,围绕探索多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发挥东大信息和冶金学科优势,凝练出“工业智能”与“智能工业”特色化方向。工业智能方向,与信息、计算机、机器人等学院和流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实体建设人工智能未来实验班,联合建设机器人等未来实验班,强调宽基础,未来创新。智能工业方向,与材料学院、RAL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深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建设智能深采创新实验班、智能钢铁未来实验班,强调智能化,集成创新。2024年,学院依托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专业,首次面向高考招生,以人工智能实体班为试点,重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数理、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深交叉”以及“项目制、导师制、书院制、贯通制”培养试点,以期在其他联合班复制培养模式,后续在全校推广。

▲2024年未来技术学院迎新生

构建课程—教材平台师资一体的宽基础重实践人才培养体系。重新梳理知识体系,迭代课程内容,构建数理基础、工程基础、人工智能基础和多学科交叉共性课程体系和以挑战课题为主线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推进以《人工智能基础》《计算机基础》《自动化基础》和《机器人基础》为代表的模块化未来工业智能课程建设,在建课程23门,逐步更新教材,最终形成4个方向的核心教材体系,覆盖所有联合班。持续完善“算力平台、工具平台、智能基础、典型场景”四位一体的未来工业智能教学实验平台,建立模块化、积木式实操场景,让学生理论学习配合动手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素养,锻炼工业智能系统开发能力,提升解决工程科技问题能力。积极引进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多措并举加快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校内双聘和校外兼聘的体制机制,激励相关学院教师开课授课。

▲华为企业导师第二课堂

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书院制多维度联合培养机制。科教融汇方面,建立以实际科研课题攻关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与国重实验室等科研优势单位建立科研训练基地,落实优师培优机制,学术大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前沿交叉融通育人。产教融合方面,建立“平台基地课程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依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将技术创新融入人才培养,汇聚企业资源,与华为公司、科大讯飞等建立学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前沿科技的机会。依托教育部“111学科引智基地”和辽宁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验室,积极探索多元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书院制培养,构建以书院为载体的全新多维度德育格局,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学生社会责任、科学工程、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同步提升的教育目标。通过开展竞赛培训、双创训练、基地观摩、专家报告等形式活动,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攀升、综合素质跃升的目标。

▲书院制活动:院士面对面

下一步,未来技术学院将着眼国家战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模态赋新、知识体系更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推动“3+1+1”联合培养等一系列举措,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力争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特区。

▲2024年未来技术学院推进会

要闻推荐
通知公告
媒体东大
东大要闻
学术科研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