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奋进的历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足迹·奋进的历程 > 正文

    聚焦“三高” 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东北大学全国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纪实

    时间:2024-05-20 浏览量: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东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18年2月,学校正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经过多年实践,已建成完善的课程思政模式,在国内处于领跑地位。

    东北大学聚焦课程思政这一重点难点问题,组建东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聚焦高层次设计、高质量要求、高水平实施,构建起“十百千万”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了“一体化推进、两中心并重、三路径融合、四层级建构”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并于202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仅有15家。

    东北大学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聚焦高层次设计,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党委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突破口”进行集智攻关、统筹谋划,创建课程思政建设BEACON模式,破解课程思政基本内涵认识不清、建设实践方法不当、效果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以理论探索为先导、以运行体系打造为支撑、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动力、以评价体系构建为手段,实现全要素合力攻关、全过程持续发力。

    课程思政BEACON模式结构图

    坚持以理论探索为先导。打造以“拓展(Broaden)、挖掘(Excavate)、关联(Associate)、架构(Construct)、优化(Optimize)、涵育(Nourish)”为主体,贯通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BEACON模式理论体系,科学指导实践。

    建立制度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将课程思政作为改革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体系、育人模式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路径进行系统性设计,以建设“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总目标,树立“整体性推进、个性化实施、渐进性开展、动态性调整”4个基本原则,明确“示范课程、示范专业、教材资源、师资队伍、考评体系、理论研究”6个方面重点,形成“学校有谋划、学科有规划、学院有计划、专业有策划”一体贯通式制度体系。

    建立管理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作为“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重点落实,明确建设目标、锚定教学目标、配置教学条件,真正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基础问题。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整体工作、规范推进阶段工作、实时提供分类指导、及时研究进展情况。建立“建、评、改”协同运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落实。“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构建‘十百千万’课程思政工作格局”获评2021年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教育部简报》2020年第32期刊载《东北大学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教育部《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将“东大方案”作为建设典型重点推介。

    建立研究支撑体系,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由校内外18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组织校内优秀教师成立研究员团队,着眼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探索,推进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人民论坛》等权威报纸、期刊发表文章及论文110余篇,出版《东北大学思业融合燎原计划系列丛书》20余部,获批社科基金和思政专项10余项。获评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中心1个、示范课程2门、示范名师和团队14人,辽宁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中心1个、示范课程10门、示范名师和团队61人。

    《东北大学思业融合燎原计划系列丛书》

    聚焦高质量要求,建立双向监督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施教者的能力和水平是关键,受教者的成长发展特点是重点。

    提高施教者的能力水平。坚持育者先育的理念,构建“校外、学校、学院、专业”四级培训体系,组织开展“政思正行”课程思政大讲堂、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坊等高端培训,累计开展校级培训10余场、校院培训50余场、专业培训60余场,培训教师达4000余人次。覆盖全校所有教学单位和组织,打破部分教师在“重育才、轻育德”“重科研培养、轻价值引领”等方面的认识误区,指导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和概念边界,防止其陷入形式化、标签化、功利化困境,从更新育人观念、提升育人能力、创新育人方式三个维度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素质和水平。

    聚焦受教者的成长发展需求。创新探索评价模式,引入CIPP评价模式,坚持价值理念与价值实践、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辩证统一,推进教学质量评估和教育效果评价不断向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延伸。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四个维度,设置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进行全过程和动态化质量评价,评价课程1036门,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通过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调整修订,提升“差异培养”情境下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实现专业认知、学术道德、社会需求和个人成长的共进共促。

    探索课程思政路径创新实践生成模式。立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际,以内容设计、元素挖掘、教学实施、效果反馈等实践经验为基础,创新设计以“拓展(Broaden)、挖掘(Excavate)、关联(Associate)、架构(Construct)、优化(Optimize)、涵育(Nourish)”6个前后衔接的环节为核心内容的BEACON模式,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须坚持主体规定、内容规定、目标规定,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承担育人使命,以多维的课程设计彰显价值属性,以深刻的思想体悟培育时代新人;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协同、打造标准与激励创新相协同、科学设计与有序实施相协同的“三个协同”理念。多维并举彰显全部课程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专业情怀、树立学生职业理想,真正做到授课教师有方向、课程设计有灵魂、课堂教学有活力。

    聚焦高水平实施,建设协同发展体系

    坚持打造标准与激励创新相结合。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学为主、教学为辅”“个性为主、共性为辅”的现象,出台《东北大学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的意见》等20余份文件,逐步构建建设标准,推进各教学单位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专项工作方案,使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订、教材编审,体现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投入1500余万元,强化政策支撑和经费保障,同时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等考核评价中。

    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通过试点单位设置、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遴选,建设校级示范课程266门、示范专业38个,涵盖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三大类课程,以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所有门类。以校级示范为引领,在所有院系进行示范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类型和学科的全覆盖以及课程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的全链条贯穿。

    坚持自我实现与开放共享相结合。学校各学院均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教师超2000人,覆盖学生超50000人次,实现了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和示范辐射功能,建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和“政思正行”微信公众号,共享11类1210个优秀案例和思政元素;各学院建设思政资源库10余个、“砼学同学”等微信公众号6个,共享案例550余个;整理“钢铁生产线上的东大人”“可可托海的东大人”等100余个校本元素,实现理论研究库、教学案例库、思政元素库“云端共享”。为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培训辅导50余场,覆盖教师3万余人,辅导辽宁省高校获批16门教育部示范课程。“东大方案”相继被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委教科工委、秦皇岛市教委等教育主管部门采用。指导云南机电学院、江西财贸学院等多所院校建设校级示范课程50余门。


    版权所有: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