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冶金与材料过程外场控制团队招聘博士后信息(常年有效)
东北大学冶金与材料过程外场控制团队每年拟招聘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专职博士后2~3名。
岗位及要求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能将博士期间专业领域同课题组研究方向形成交叉、结合者优先。
2. 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写作及对话能力,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过第一作者文章,且具有良好的中文科技材料写作能力。
3. 品行端正、踏实肯干,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4. 年龄不超过35周岁,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课题组简介
1. 学术带头人
王强,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东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EPM)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第一批中青年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兼任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金属学报》编委,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编委等。
2. 其他课题组成员
王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铁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建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立佳教授(国家级人才、博士生导师),苑轶、袁双、刘晓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董书琳讲师,何明、朱晓伟博士后,在读博士生24名(包括1名外国留学生),硕士生41名。
3. 发表和获奖情况
在《Small》、《Adv. Mater.》、《Phys. Chem. Chem. Phys.》、《Appl. Phys. Lett.》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应《ISIJ. International》、《Chin. Phys. B》、《金属学报》和《物理学报》邀请撰写5篇综述评论文章。获美、日、欧、韩发明专利6项,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3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强磁场材料科学》、《电磁冶金新技术》、《计算冶金学》专著3部(均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教材1部,应英国Woodhead和荷兰Elsevie出版公司邀请合著《Model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duction of Nanomaterials》和《Intermetallic Matrix Compo-sites》两部英文专著。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4. 承担项目情况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青年基金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973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与成果转化课题等60余项。科研团队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培育项目”资助,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以及首届“东北大学学科交叉创新团队”。
5. 设备及研究条件
课题组配有完备的强磁场下材料制备、电磁冶金技术研发及测试、材料组织及物性分析检测、数值仿真和模拟软件及服务器、电池电化学等相关平台和仪器。包括:超导强磁体装置,自主开发的用于强磁场环境下的定向凝固、感应加热、热处理、高温液态金属润湿性分析、高温液态金属电导率测试、分子束外延、化学反应等装置,磁控溅射、高能球磨等装置,各式热处理及熔炼炉。各类电磁感应线圈及配套电源、多套冶金过程中电磁流体力学应用效果测试及物理模拟系统、连铸过程中钢包和结晶器水模型模拟系统、电磁场测量系统、多普勒超声波测速系统、高速摄像系统等。PPMS、VSM、多通道电化学工作站、原子力显微镜、热电测试仪、霍尔效应测试仪、光学显微镜、电池测试系统、表面性能试验仪、高精度热像仪、线切割机床、金相制备设备、手套箱等。LAMMPS、VASP、Materials Studio、Ansys、Thermocalc等商业软件的使用权和高性能服务器等。
课题组研究方向
1. 外场下冶金与材料过程控制的跨学科研究:电磁流体力学理论及电磁冶金技术、强磁场下材料液态成形与控制、冶金与材料过程表界面的外场调控等。
2. 能量转换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热电能量转换、电致发光能量转换材料及器件的开发、磁致机械能量转换、电池电化学能量转换材料及器件的开发等。
3. 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仿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Ansys、Fluids等)的电磁冶金过程仿真和基于计算材料学(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等)的低维材料过程仿真。
待遇及福利
1. 国家专项资助项目博士后年薪40~45万;海外高水平博士后年薪40万;青年教师博士后年薪20~30万元;计划内博士后年薪17~27万。博士后享有教职工同等待遇,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出站后留在辽宁省内并签到5年以上正式聘用或合同的,省政府一次性给与30万元/人的生活补贴。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后待遇参照海外高水平博士后待遇执行。享受辽宁省、沈阳市和东北大学额外给予的研究经费、生活补贴或绩效奖励。
2. 课题组为博士后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指导:支持并指导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东北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8~12万)、东北大学博士后基金(3~5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博士后人才计划。
3. 课题组承担博士后的在站期间全部研究经费。
4.学校参照校内同级人员的标准为博士后缴纳“五险一金”、提供廉租博士后公寓;博士后子女享受学校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政策。
5.其他政策请参考《东北大学博士后工作细则》。
博士后出站及转聘
1. 博士后在站期限一般为2年。
2. 对于符合出站标准、业绩突出的博士后,可优先推荐聘任至学校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岗位。
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邮箱:liutie@epm.neu.edu.cn
申请材料包括:详细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简历、代表论文列表及其他相关支撑材料。
相关链接
东北大学人事处:/neu/mu_rsc/4012/list.htm
东北大学博士后工作细则:/neu/mu_rsc/3989/list.htm
东北大学人才招聘网:/neu/mu_rsc/3973/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