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与材料过程外场控制团队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博士后2人、高级实验师1人、科研财务老师1人、科研助理老师2人、研究生72人、本科生20人。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创新、富于朝气。团队具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沈阳市杰出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日本JSPS 研究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863计划、973计划、111计划、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重点开放课题、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以及宝钢、莱钢、河钢、沙钢等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等60余项。在《Metall. Mater. Trans. A》、《ISIJ Inter.》、《Scripta Mater.》、《Appl. Phys. Lett.》、《J. Phys. Chem. Lett.》、《ACS Appl. Mater. Inter.》、《金属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10篇,分别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325/329篇次,SCI引用2652篇次,H指数为23。在《ISIJ Inter.》发表特邀评论文章2篇,在《Chin. Phys. B》发表特邀评论文章1篇,在《金属学报》发表特邀评论文章2篇。出版《强磁场材料科学》、《电磁冶金新技术》和《计算冶金学》学术专著3部(前2部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教材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参编国际专著3部。获得美、日、欧、韩发明专利6项,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0项(已授权46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个人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稀土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金奖1项、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科学金奖1项、连续两次获日本金属学会年度论文奖。
团队具有健全的教学科研交流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团队运行与管理制度。团队实行课题负责制,每周召开学习会和研讨会,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成员间定期互动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团队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团队成员群策群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基本育人理念,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文化宗旨,围绕“抓好文化促发展,抓好党建促教育”的原则,创新性地夯实团队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团队文化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团队内涵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