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简介
一、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
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原本硕实验班)开办于2008年,是南昌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办最早、探索纵深、成效卓越的理工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也是江西省第一批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融合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力学等基础学科,汇聚全校优势资源,协同相关学科学院,对标国家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创新教育理念,紧扣“清华钱班模式”地方化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地方高校基于重大挑战性问题的全球开放式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定位,突出理工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特色,因材施教,精英教育,培养理工基础学科“志存高远、基础宽厚、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的未来一流领军人才。
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本科阶段实施“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个性培养、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潜质和探索精神。设置“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互通集成”的课程体系,奠定学生宽厚的数理基础和扎实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实施科教融合的导师制,体现因材施教、科教融合、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教学名师的小班研讨教学,实现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多渠道高资助的国际教育,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和学术眼界;实施协同育人的书院制管理,实现“四自教育”、文化熏育和资源共享。
2011年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教改项目“南昌大学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列入江西省教改试点项目,入选江西省第一批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14年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以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为基础申报建设的“南昌大学物理学(含理论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江西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创办10余年来,育人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极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前12届384名学生在本科期间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61项,发表学术论文94篇,本科生以一作在JACS、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2篇,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00人次,1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二、综合实验班
综合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于2014年开办,秉承“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品学兼优”的育人理念,依托全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人文素质好、数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鲜明个性特点和较强创新精神的各行各业的未来精英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国内外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实验班实施“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及专业意向,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课程选择空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在导师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选用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到国(境)内外大学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办博雅讲坛、导师沙龙、海智启航等学术前沿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实验班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实验班组建导师库,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行书院制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居住际銮书院,实施“四自”教育,培养学生文理兼容的知识底蕴及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跨学科素养与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自觉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籍实行专门管理,实行完全学分制,根据学生修读课程、毕业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方向确定毕业专业,达到相应专业毕业和学位要求的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014年成立至今,综合实验班学生累计已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13人次(其中国家级及以上奖励488人次);立项科研训练项目1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6篇,赴英国、美国等参与长、短期交流访学项目247人次;已毕业五届学生,其中80%以上的学生赴国(境)内外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继续深造。
三、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于2020年扬帆起航。实验班由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牵头组建,汇聚顶尖师资力量,依托江西省内唯一的“国家级一流学科(发光新材料技术)”以及多个相关“国家级一流专业”,形成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新工科为主导,理工、医工、文(经济管理)工相互渗透交叉的高端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
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善创新、会营销、懂管理”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在南昌大学首次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科学技术导师、科技领军导师)、双顾问(市场顾问、企业顾问),设计开发“理工基础-高端制造-管理营销”三段式精炼课程体系,组合搭建“院士院长论坛”、“前沿高端仪器技能实训”等创新、创造力培养平台,学生在就读期间即可自选国家级科研项目团队并通过进入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生物工程药物及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流科研平台进行沉浸式轮转学习,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打破常规、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
未来技术实验班以生为本,自设企业联合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国际交流。依据学生兴趣特长,为每位学生规划个性化发展路径,培养引领学生成长为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科技领军人才。
2020级和2021级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的58名学生在科技导师计划实施期间,参与发表SCI论文43篇,其中高质量一区论文25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首届毕业生获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际互联网+总决赛金奖等诸多荣誉;国家级奖项获奖率与保研清北中科院比例均在我校理工科班级中位居前列。
四位学院自设精炼课教师获校十佳教学标兵(含提名),自编教材获江西省首批战略新兴教材,并成为23年度唯一入选的江西省新工科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首开由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主讲的双语双教前沿数字技术课程 。自设多种大型仪器前沿技能实训。
四、人工智能实验班
南昌大学人工智能实验班,是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推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全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创办,于2019年首届开班。秉承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品学兼优、个性发展的理念,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学生高考成绩、综合素质、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实践”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构建政府与产业引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教学融合实践、学校结合企业、双创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知识,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未来有潜力成长为国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实验班坚持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综合管理模式。在理工一部范围内选用教学科研水平高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和组成导师库。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独角兽企业的优质师资、实验平台及“三实”教学模式(即实例分析、实境训练、实战检验),将核心课程、自主学习、交互式教学、知识应用、学习评估、创新应用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人工智能学习计划,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训练,进入实训基地参与人工智能项目研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能力。实验班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学术或企业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办讲坛及学术沙龙等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国内外及校企间学生交流访问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首届2019级人工智能实验班于2023年毕业,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其中共有26位同学顺利推免研究生,其中24位同学推免至外校,2位同学推免至本校。4位同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2位同学攻读硕士学位。15位同学获得985院校推免录取,7人获得211院校推免录取。这些同学在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中皆取得佳绩,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获国家(际)级奖项共70余项,省级及院校级共39项;发表期刊论文5篇,会议论文6篇;申请并授权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人。
五、中微实验班
为了攻克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助力江西省构建以智能制造为引领,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半导体微观加工设备等为重点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南昌大学联合中微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建了南昌大学智能物联与微观加工产业学院(简称产业学院),并于2022年获批江西省首批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深入贯彻“需求引领、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工科建设理念,探索并优化政、校、企三方合作资源,南昌大学与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基于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决定设立“南昌大学中微实验班”,旨在为未来半导体领域培养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微实验班于2023年首届开班招生,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分制、项目制的综合管理模式,依托全校和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半导体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专业特点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未来半导体精英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服务半导体智能产业转化升级。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教中产、产中教”为手段,运用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进项目式、案例式教学与团队学习。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推进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相融合,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以中微公司等为主要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实战以及创新研究的主场地。实验班前期进行基础性培养,后期进行专业分流,可选专业分别为:电子信息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高年级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训练,或者进入实训基地参与半导体有关项目研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性学习能力。同时积极邀请国内外半导体领域学术或企业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办讲坛及学术沙龙等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国内外及校企间学生交流访问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前瞻性视野和跨界合作能力。
六、国学实验班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同时创办了国学实验班,实验班采取本硕连读制,符合硕士推荐免试资格者,推荐免试为硕士研究生。
国学研究院国学实验班经过近十五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实行三个机制、探索三种模式、培养三种能力”的培养模式,创建了有鲜明特色的文史哲交叉融合培养国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中国传统学术基本元典为主,以黄侃先生所说的那二十几部书为基础,即经部的《十三经》外加《说文》与《广韵》,史部的"前四史",子部的《老子》、《庄子》、《荀子》,集部里面的《楚辞》、《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再加上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再辅以精选的西学经典、印度经典为基础课程。同时设置一些中国古典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如中国绘画、中国书法、曲学、太极拳等,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操。
国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现已得到国内一流高校同行专业的高度认可,国学研究院教改项目《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高教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举办的第四届“历下论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全国遴选出15篇优秀论文,其中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校友共有7位校友论文入选。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首届"励耘史学论坛",国学实验班在校4位同学论文入选,入选人数居各高校前列。
2009-2019级国学实验班荣获国家级奖项48人次,省级150人次,本科生97%以上推免至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读博率20%左右。
七、临床医学创新实验班
为对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顺应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2020年12月,南昌大学成立了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南昌大学焕奎书院。
青春焕彩,俊才聚奎。南昌大学焕奎书院的名称由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即原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前身)创办人何焕奎先生而来。焕奎书院秉承“德高医精 守正创新”的办学精神,逐步构建起以“强身心、厚基础、精技能、重创新、铸情怀”为实施路径、以“成大医”为培养目标的“五维一体”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堪当“健康中国”建设大任的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焕奎书院临床医学创新实验班实施“三制”特色化培养(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三化”精英式管理(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三融合”协同育人(医文/医理/医工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焕奎书院致力于为学生打造融思想引领、学习学术、交流研讨、文体艺术为一体的育人环境。“医路领航--青马护航”等工程,将三全育人、五育融通贯穿全过程,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医路领航--焕奎讲堂”思政引领、人文启迪、博士沙龙、学者讲座等系列第二课堂,强化价值塑造、丰富人文素养、激发创新意识、拓宽前沿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截至目前,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学术论文28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3.1);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0人次(其中国家级及以上奖励39人次);立项科研训练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获批专利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赴香港、澳门等参与交流访学项目46人次。
八、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
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于2020年开办,依托南昌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优质科研与教学资源,以南昌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为载体,以南昌大学际銮书院人才培养制度优势为支撑,秉承“科教融合、知成一体”的办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品学兼优、个性发展,培养经济类拔尖创新型人才。聘请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为荣誉班主任,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耀彬教授为班主任。
实验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学生高考成绩、综合素质、学科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理想与责任担当、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求实创新与知成一体等综合素养突出,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与数理基础、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经济学拔尖人才。
实验班坚持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培养,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管理模式,建立具备一流学术水准的导师库。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学习时间和自主课程选择空间。
实验班充分利用各类学科资源、社会资源,强化学生学术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扎实推进经济学“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进入国内、国际一流学校继续深造,以及进入政府和企业单位提供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服务工作。首届实验班的一批学生免试推荐至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中取得优异成就,依托国家级大创项目等,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在《Resources Policy》《Cities》《Energy Economics》《中国软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九、稀土实验班
稀土实验班开办于2020年,是南昌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国家稀土战略高度设立的面向稀土高端化、高值化应用目标,满足稀土高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稀土实验班以南昌大学稀土研究院为基础,发挥跨学院跨专业学院和研发平台在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稀土拔尖创新复合型卓越人才。
本硕连读,贯通培养。稀土实验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或本科毕业后免试推荐到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南昌大学稀土研究院相关专业继续深造,鼓励毕业生入职中国稀土集团、北方稀土集团等稀土大型企业和研发单位从事研发工作,支持学生依托创新技术开始创新创业。
学科交叉,专业融通。课程体系体现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统一设置学科基础课和稀土平台课,强化数理化和工科宽厚基础;分专业设置专业核心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针对稀土产业链条设置稀土产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产业知识与技能。
因材施教,科教融合。实行一对一导师指导,因材施教,个性培养;聘请名师小班研讨教学,倡导研究性学习;设置《科学训练》课程,配备良好实验条件,引导学生低年级开展科研训练,培养研究创新能力;创设多层次交流平台,开展年均超30场的学术活动;联合省内稀土产业高端企业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专业实习。
全球视野,国际教育。依托南昌大学丰富学术资源,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实施国际化教育计划,资助学生出国研修,延展学生国际化视域。
滚动交流,动态调整。对不适应稀土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实行滚动退出,根据退出人数择优增补相应数量学生,保持实验班优秀,激励学生潜心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