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欢迎k登录
首页 >> 中部信息 >>湖南篇
最新报道
湖南篇
对湖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
作者: | 发布者: | 时间:2011-10-17

2010年,湖南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达到3652美元,意味着湖南已步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往往会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或者徘徊不前的局面,一方面经济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一定的实力,将面临一系列转型和发展的机遇,如果战略措施得当,会呈现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光明美景”;另一方面也将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如经济发展方式失效、资源环境约束、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矛盾凸显等,如果举措失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动荡、停滞甚至倒退,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湖南前方的征途是“美景”还是“陷阱”,就需要我们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在继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积极应对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以实现湖南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全面发展。

  一、基本特征   

  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在3000至10000美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在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哪些特征?目前湖南这些特征是否开始显现?应该是步入新阶段后首先思考的问题。

  (经济增长持续高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突破,经济普遍保持了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很快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飞跃。从我国沿海省市看,上海在1998年人均GDP达到3045美元,2009年破10000美元大关,在1998-2009年期间,GDP年均增长11.4%,浙江、江苏和广东同时于2005年人均GDP 突破3000美元,在2005-2010年期间,3省的GDP年均增速均在12%以上,且目前增势继续保持。

  湖南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1978-201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10%,其中“十一五”年均增长14%,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10强。人均GDP于2004年达到1000美元,之后仅用短短6年时间就实现了向3000美元的迈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新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均GDP水平加速度提高储备了相当的基础和条件。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从经验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会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并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规律。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均已超过50%成为主导产业。从我国沿海省市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虽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没有达到50%,但是呈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逐步趋升的特征。从湖南的情况看,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5:45.8:39.7,较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9.4个百分点和下降1.9个百分点,非农产业的地位显著上升。

  二是消费结构转型明显。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也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服务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从湖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分别为38.1%和50.9%,分别比2009年下降了2.8个和0.9个百分点,而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和金融服务等在消费中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居民在经历家电产品全面普及的万元级消费后,正进入到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等为主要内容的富裕型消费时期。

  三是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演进密切相关,当人均GDP达3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一般在50%以上。人均3000美元时,美国、日本的城镇化水平分别达51.2%和63.5%,我国的浙江和广东分别达到50.5%和60.7%。从湖南的城镇化进程看,2000年城市化率为29.8%,到2010年达到43.3%,10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预期湖南的城镇化率会逐步提高。

  (三)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一是经济效益水平提升。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规模扩大和速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从反映经济效益状况的主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看,日本和韩国在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的前后5年内,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水平分别提高了2.1倍和2.2倍,比较我国沿海发达省市的该项指标也能得出相同的论证。从湖南的数据看,2005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7188元/人,2010年达到40510元/人,是2005年的2.4倍,表明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活跃。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后,科技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走向。欧美日等国家经济逐渐强大的过程正是科技创新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并最终确立为主动力的过程。从我国沿海省市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注重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湖南一直比较重视科技创新,2010年全省R&D经费支出186.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951.0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2.2%。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三是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意识增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不给予充分的重视,环境和资源将会构成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今后治理和改善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近年来,湖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主动放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步伐,不盲目的为追求诱人的速度而支取有限的资源。2010年湖南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4.9%,比重较2009年降低0.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同时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9年下降11.9%,能耗增速低于生产增速14.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定了建设“绿色湖南”的发展战略,随着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成功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逐步带动全省各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较好的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支撑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人民生活水平进步

  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生活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平,反映居民消费重心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30%~40%之间。2010年湖南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较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2010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66元,“十一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622元,“十一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8.8%,湖南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还尽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就业、低保、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问题,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面临的挑战

  与已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在同时期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拉美和东南亚等国,由于本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实施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增长方式难以向集约化过渡,导致农业衰退,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造成失业剧增,经济发展艰难,至今仍在原地徘徊,掉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纵观前车之鉴,现阶段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调整尚未突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矛盾突出等问题,亟需改进。

  (一)产业结构调整尚未突破

  湖南的产业结构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沿革的影响,呈现一产业不优、二产业不强、三产业不大的特点。2010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但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经济附加值不高。近几年湖南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的首推动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并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建材、冶金等千亿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10年为39.3%,比 2005年上升了6.0个百分点,但比重仍然在中部六省中居末位,比居首位的河南省低了12.5个百分点。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9.7%,较同期比重稳中微降,其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湖南约为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以上,金融业湖南比重约为7%,比全国低4个百分点,占据产业链重要位置的知识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将成为制约湖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著名的经济学家波特把经济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从湖南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方式看,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发展,投资率由2000年的29.5%上升至2010年的54.7%,年均上升约2.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23.1%上升到2010年的62%。依靠高额资本拉动经济增长,虽然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但迟早会出现投资报酬递减的问题。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投资扩张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对资源环境构成较大压力,加上我省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比重大,重点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九成以上, 而工业能源消费又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较高,已达七成左右,经济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产品的依赖性较强,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污染日趋加重。驱动要素的偏科、资源环境的约束将会成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依赖资本和资源而不是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三)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010年湖南基尼系数达0.414,已连续3年超过了0.4的国际公认的收入差距“警戒线”,表明经济社会已处于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的态势。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达到10174元,比2005年的6406元,扩大了3768元 。二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在全省14个市州中,2010年人均GDP水平最高的长沙市已达9818美元,而最低的邵阳市仅1546美元,两者之间竟相差6倍多。2005年长株潭地区和大湘西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为3333元,发展至2010年可支配收入差额扩大至8981元,5年时间差额扩大了1.69倍。三是在各行业之间因垄断或特权而造成收入差距的鸿沟也日益扩大,从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2010年最高收入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差距达3倍多。这些显性的差距有历史原因的影响,但更是现行收入分配体制不公的后果,如果不正视、不重视问题,将会违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初衷。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矛盾凸显

  2010年湖南人均GDP实现3652美元只是按年平均汇率简单换算过来,并没有充分考虑物价和汇率变动等因素,应该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3000美元和1999年世界银行确定标准时的3000美元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湖南相比其他省市实现3000美元的时间偏晚,目前人均GDP水平仅居全国第20位,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从这一指标反映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这也导致一方面在诸如医疗、教育、住房、社会福利体制等方面跟不上群众需求的步伐,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问题突出,城乡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一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通病,社会将进入重要敏感期和高风险阶段。

  (五)经济发展大环境不容乐观

  当前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极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政局动荡、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正在显现;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物价攀升、企业发展困难重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时经济繁荣的外部环境相比已大相径庭,将对湖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不小的阻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为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湖南要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审时度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着手,从多方面、多角度避免经济高速增长后陷入低迷的困局。

  (一)跨越“陷阱”,必须确保经济的高效增长

  所谓经济的高效增长,即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一是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把协调结构关系与提高结构水平有机结合,使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走向高级化。二是注重把优化投资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引导投资的流向和投资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并重视高投资增速带来相应的高消费水平,从整体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投入,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二)跨越“陷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约束

  一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决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新建和扩张,毫不松懈的培养和引导全民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意识。二是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跨越“陷阱”,必须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要主动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是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二是要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同时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之真正“市民化”。三是要合理调节高低收入差距,一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群体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利用财政支出政策,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政策倾斜和转移支付力度;在此基础上,还要壮大“中产阶层”的力量,形成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持续拉动力。

  (四)跨越“陷阱”,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如前所述,步入中等收入的新阶段后,我们将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多元和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新时期,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正如操纵汽车的行驶需要在速度恰当和方向正确的完美结合之下,才能实现平稳、节能和顺利到达目的地一样,政府管理者义不容辞的担当着驾驶员的角色,决策过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政策措施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为着力点,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只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才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承办:核算处
执笔:彭  蕾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来源: 附件:
bottom
Copyright (C)2007-2009 All Rights 南昌大学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 您是第702412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