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生产大省,粮食产量常年占全国的1/10,河南的粮食产需平衡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耕地资源的日益萎缩,河南粮食的产需平衡关系将会发生新的变化。科学分析和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南粮食的产需关系,对全省乃至全国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河南粮食生产及需求现状
(一)粮食生产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其中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是9.3万平方公里,2.96万平方公里,4.44万平方公里,所占比重依次为55.7%、17.7%、26.6%。2010年末,全省耕地面积1.19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5%;常住人口94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粮食种植面积为14610万亩,占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9%。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时刻牢记中央领导对河南粮食生产的嘱托,不断增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特别是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更是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和正常年景下单产、总产的稳定增长,而且还实现了在大灾之年的粮食丰收。自2004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已连续七年保持增产,并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迈上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三个台阶。进入“十一五”后,随着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大批中低产田的改造、各地粮食高产万亩示范方的创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总产稳定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粮食生产情况及特点: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十五“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以及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等多种惠农政策的实施,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再次得到激发,全省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长。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610万亩,比2001年增加了1376万亩,增长10.4%。其中夏粮面积由7323万亩增至7960亩,增加637万亩,增长8.7%;秋粮面积由5910万亩增至6650万亩,增加740万亩,增长近12.5%(走势见图一)。
图一:2001—2010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走势图
2、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培育和推广良种良方、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科学的田间管理以及统一机播机收等技术和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省粮食平均亩产为372公斤,比2001年增加61公斤,增长19.5%,其中夏粮亩产为388公斤,秋粮亩产为353公斤,分别比2001年的319公斤和301公斤增长21.6%和17.3%。在单产水平提高和面积增加的双重作用下,全省粮食总产更是实现了节节攀升。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除了2003因秋粮严重受灾导致产量减少外,其它年份均为增产,且从2004年起连续七年增产,连续五年超千亿斤。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87.4亿斤,比2001年增32%。其中夏粮产量618.1亿斤,比2001年增32.2%,秋粮产量469.3亿斤,比2001年增31.7%。(走势见图二)。
图二:2001—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走势图
3、高产作物比例日趋扩大。河南粮食作物基本为一年两熟,夏粮主要种植小麦,秋粮品种相对较多,主要有玉米、稻谷、大豆、红薯等。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好转,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日趋扩大。2010年,全省1461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的种植面积分别为7920万亩、4419万亩、942万亩、680万亩,和2001年相比,小麦、玉米、稻谷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718万亩、1119万亩和318万亩,增幅分别为10.0%、33.9%和51.0%,而大豆的种植面积则减少了166万亩,减幅为19.8%。其中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年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也分别由2001年的54.4%、24.9%、4.7%、6.4%调整为2010年的54.2%、30.2%、6.4%、4.7%。(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构成见图三)。
图三:主要粮食作物面积构成图
4、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十五”以来,全省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特点,对高中产、水旱地、旱晚茬品种合理搭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全省种植30万亩以上的优质小麦生产县达到50多个,基本形成了豫北、豫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域带,豫南淮河两岸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东、豫北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沿黄、沿淮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豫东优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2010年全省集中连片高产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676万亩,占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3%,全省吨粮田面积接近千万亩。目前已实施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将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区域规划为核心区,确定了95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涉及全省83.5%的耕地、85%的基本农田,将通过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形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
(二)粮食需求现状
粮食需求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口粮需求、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等几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省人口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引起的对肉、蛋、奶等产品消费的增加而导致的畜牧业快速发展,人均口粮消费表现为稳中略降,饲料用粮大幅增加;种子用粮受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双重因素的影响,总的需求比较平稳;而随着全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内部结构的调整,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工业用粮数量逐年扩大。新世纪以来全省粮食具体需求情况大致如下:
1、居民口粮。口粮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口数量。有资料表明,当居民收入在贫困线以下时,居民收入是制约粮食消费的重要因素,此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口粮消费会急剧增加,而当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口粮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就会降低。2001—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67元上涨到1593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98元上涨到5524元,与此前我国设定的1196元贫困标准相比显然是处在一个较高的收入水平状态,因此这10年间,虽然全省粮食产量增加很多,但城镇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基本稳定在年人均115公斤左右的水平,农村居民基本稳定在200公斤左右的水平。影响口粮消费总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总量,虽然近十年全省增加了400多万,但随着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城镇人口增加了1400多万,农村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由于城镇人均口粮消费低于农村,所以虽然全省总人口增加,但对粮食的消费总量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全省居民口粮消费测算结果见“表一”)。
表一:全省居民口粮消费总量表
年份 | 人均消费口粮(公斤) | 人口(万人) | 居民人均消费量(公斤) | 消费总量 (亿斤)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2001 | 99.2 | 224.8 | 2334 | 7221 | 194.2 | 371.0 |
2002 | 92.2 | 238.2 | 2480 | 7133 | 200.5 | 385.5 |
2003 | 94.8 | 237.5 | 2630 | 7037 | 198.7 | 384.1 |
2004 | 92.4 | 237.8 | 2809 | 6908 | 195.7 | 380.4 |
2005 | 87.2 | 211.6 | 2994 | 6774 | 173.5 | 338.9 |
2006 | 85.8 | 211.3 | 3189 | 6631 | 170.6 | 335.0 |
2007 | 90.5 | 206.0 | 3389 | 6480 | 166.3 | 328.3 |
2008 | 92.6 | 197.8 | 3573 | 6345 | 159.9 | 317.1 |
2009 | 90.7 | 194.4 | 3758 | 6209 | 155.3 | 309.6 |
2010 | 88.8 | 188.5 | 3947 | 6069 | 149.2 | 298.8 |
注:本表数据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河南调查年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粮食购买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以及粮食消费和在外饮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进行测算。
2、饲料用粮:饲料用粮主要取决于畜牧业发展水平。随着全省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肉类、禽蛋、鱼类等产品的大量需求推动河南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对饲料粮需求快速增加。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形成,发展态势时有波动,因此畜牧养殖对饲料粮的需求总体也呈波动上行态势。按照肉粮、禽蛋粮和鱼粮的有关比例进行测算,2010年全省饲料用粮大约为347.1亿斤,和2001年的256.5亿斤相比增加了90.6亿斤,增长35.3%。(饲料用料测算结果见“表二”)。
表二:全省饲料用粮测算表
年份 | 全省主要畜产品产量(万吨) | 测算饲料用粮 (亿斤) | |||
猪肉 | 禽肉 | 禽蛋 | 水产品 | ||
2001 | 343.8 | 63.9 | 286.0 | 31.5 | 256.5 |
2002 | 366.5 | 66.4 | 302.0 | 36.2 | 272.6 |
2003 | 386.0 | 74.0 | 326.2 | 39.0 | 291.4 |
2004 | 412.4 | 79.6 | 347.0 | 42.7 | 311.2 |
2005 | 441.2 | 87.5 | 375.3 | 51.7 | 336.7 |
2006 | 391.3 | 76.6 | 329.5 | 61.4 | 301.2 |
2007 | 339.0 | 85.5 | 336.7 | 74.7 | 290.1 |
2008 | 367.1 | 93.5 | 371.7 | 85.7 | 318.1 |
2009 | 389.6 | 100.1 | 382.9 | 53.8 | 334.4 |
2010 | 408.3 | 105.8 | 388.8 | 59.0 | 347.1 |
注:饲料用粮是按照全省畜牧业成本调查资料获得的肉粮(已折算成原粮)比测算。猪肉料比1:1.9;禽肉料比1:1.6;禽蛋料比1:1.7;水产品鱼料比1:1.3。
3、种子用粮:种子需要量主要取决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用种量。虽然2001年以来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718万亩,但随着种子技术改进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亩均用种量略有下降,若按“十一五”期间小麦、玉米亩均用种量比“十五”期间略降3%计算,那么“十五”以来,全省总的用种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23亿斤左右的水平。具体测算结果见“表三”。
表三:全省种子用量测算表
年份 | 种植面积(万亩) | 用种量 (亿斤) | ||||
小麦 | 玉米 | 稻谷 | 大豆 | 红薯 | ||
2001 | 7202.3 | 3300.0 | 623.9 | 845.1 | 859.1 | 22.6 |
2002 | 7283.6 | 3479.9 | 704.1 | 792.0 | 828.5 | 22.9 |
2003 | 7207.0 | 3580.0 | 754.5 | 755.1 | 705.0 | 22.5 |
2004 | 7284.0 | 3630.0 | 762.8 | 783.8 | 656.4 | 22.6 |
2005 | 7444.0 | 3762.5 | 766.6 | 800.4 | 664.5 | 23.2 |
2006 | 7812.7 | 4127.5 | 857.0 | 808.7 | 401.3 | 22.9 |
2007 | 7820.0 | 4168.8 | 900.0 | 703.2 | 420.0 | 22.9 |
2008 | 7890.0 | 4230.0 | 907.0 | 729.2 | 461.9 | 23.3 |
2009 | 7895.0 | 4343.1 | 917.0 | 700.5 | 473.1 | 23.3 |
2010 | 7920.0 | 4419.0 | 942.0 | 679.5 | 458.8 | 23.4 |
注:种子用粮按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品种的平均每亩用种量(2001-2005年,稻谷3公斤、玉米2.7公斤、小麦12.5公斤、大豆4.5公斤、红薯折粮10公斤;2006-2010年稻谷3公斤、玉米2.6公斤、小麦12公斤、大豆4.5公斤、红薯折粮10公斤)乘以其播种面积求得。
4、工业用粮:工业用粮包括白酒、酒精、啤酒、黄酒、淀粉等,但不包括糕点、食品等食品加工业用粮。根据2001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统计数据,以及生产每公斤工业产品所需粮食数量比例进行推算(受资料限制,2002年工业产品产量数据为推算数),(工业用粮测算结果见 “表四”)。
表四:全省工业用粮测算表
指标 | 工业品产量(万千升、万吨) | 工业用粮 (亿斤) | |||
白酒 | 酒精 | 啤酒 | 淀粉 | ||
2001 | 23.9 | 15.9 | 118.6 | 34.9 | 40.4 |
2002 | 23.8 | 15.8 | 118.1 | 38.2 | 41.7 |
2003 | 18.3 | 14.1 | 112.6 | 51.4 | 42.9 |
2004 | 21.7 | 30.0 | 150.1 | 55.2 | 55.0 |
2005 | 27.7 | 43.4 | 196.1 | 71.6 | 73.1 |
2006 | 33.0 | 50.8 | 250.0 | 92.4 | 90.3 |
2007 | 42.2 | 64.6 | 330.4 | 124.9 | 118.6 |
2008 | 57.9 | 81.8 | 381.9 | 108.9 | 131.0 |
2009 | 72.0 | 73.8 | 382.1 | 108.2 | 135.4 |
2010 | 84.4 | 85.2 | 408.6 | 135.0 | 159.9 |
注:各种用粮分别按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消耗的粮食(52°以上白酒1:2.8;52 °以下白酒1:1.5;酒精1:3.3、啤酒1:0.16;黄酒1:0.4;淀粉1:2.6等) 与其产品产量的乘积(味精用粮含在淀粉中)。表中工业品产量为全省规模以上数据,总的工业用粮是在此基础上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例进行推算。
从上测算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近十年来全省粮食消费总量基本稳定在700亿斤到850亿斤之间,但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除种子需求比较稳定,常年基本保持在3%左右外,其它方面的用粮都发生了不程度的变化。其中,工业用粮总的呈增长趋势,由2001年占消费总量的近6%上升到2010年的近20%;口粮消费所占比重由2001年最高的53.7%,逐渐下降为2010的36%;饲料用粮由2001年的37.1%缓慢上升为2010年的41.9%。(粮食需求总量及结构测算见“表五”)。
表五:粮食需求总量及结构测算表
年份 | 消费量(亿斤) | ||||||||
总量 | 口粮 | 饲料 | 种子 | 工业 | |||||
2001 | 690.6 | 371.0 | 256.5 | 22.6 | 40.4 | ||||
2002 | 722.6 | 385.5 | 272.6 | 22.9 | 41.7 | ||||
2003 | 740.9 | 384.1 | 291.4 | 22.5 | 42.9 | ||||
2004 | 769.3 | 380.4 | 311.2 | 22.6 | 55.0 | ||||
2005 | 771.9 | 338.9 | 336.7 | 23.2 | 73.1 | ||||
2006 | 749.4 | 335.0 | 301.2 | 22.9 | 90.3 | ||||
2007 | 759.9 | 328.3 | 290.1 | 22.9 | 118.6 | ||||
2008 | 789.5 | 317.1 | 318.1 | 23.3 | 131.0 | ||||
2009 | 802.8 | 309.6 | 334.4 | 23.3 | 135.4 | ||||
2010 | 829.2 | 298.8 | 347.1 | 23.4 | 159.9 | ||||
年份 | 构成(%) | ||||||||
总量 | 口粮 | 饲料 | 种子 | 工业 | |||||
2001 | 100 | 53.7 | 37.1 | 3.3 | 5.9 | ||||
2002 | 100 | 53.3 | 37.7 | 3.2 | 5.8 | ||||
2003 | 100 | 51.8 | 39.3 | 3.0 | 5.8 | ||||
2004 | 100 | 49.5 | 40.5 | 2.9 | 7.2 | ||||
2005 | 100 | 43.9 | 43.6 | 3.0 | 9.5 | ||||
2006 | 100 | 44.7 | 40.2 | 3.1 | 12.1 | ||||
2007 | 100 | 43.2 | 38.2 | 3.0 | 15.6 | ||||
2008 | 100 | 40.2 | 40.3 | 3.0 | 16.6 | ||||
2009 | 100 | 38.6 | 41.7 | 2.9 | 16.9 | ||||
2010 | 100 | 36.0 | 41.9 | 2.8 | 19.3 |
据有关经济专家论证:粮食供给量(上年存量+当年生产+当年调入)与需求量比在1.5以下时,市场呈供不应求的状况;当供需比在1.5—1.8时,市场呈现供需平衡的状况;当供需比超过1.8时,市场呈供大于求的局面。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十五”以来河南每年末粮食社会总库存约550亿斤左右。如果不计算调入量(河南省外调入及进口的粮食主要用于品种间平衡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这期间仅当年存量与上年生产量之和,与需求总量之间的比就基本保持在1:1.8到1:2.1之间,表明河南粮食产需多年来一直处在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也使河南多年来在确保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每年还能外调原粮300多亿斤。
二、“十二五”期间河南粮食产需预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分析
决定粮食产量的最直接因素是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按照《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同时还指出要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品质,使“十二五”末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
1、从粮食产出的变化趋势分析预测。首先从绝对量上看:如果按增产200亿斤作为一个台阶,1978年以来河南粮食总产在32年间上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用了11年,即由1978年的420亿斤,到1989年的630亿斤;第二个台阶用了10年,即1999年达到了850亿斤;第三个台阶只用了8年,即2007年达到1049亿斤。由此可见,随着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与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河南粮食产量提升的速度逐渐加快。“十二五”末的2015年正好与2007年相差8年,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那么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再增200亿斤,即达到或超过1250亿斤是很可能的。其次从增长速度上看,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1087亿斤,和1990年相比,20年间年均增长2.5%;和2000年相比,10年间年均长2.9%;和2005年相比,5年间年均增长3.5%。考虑到粮食产量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后,增速将会放缓,如果从2010年到2015年的5年间,年均增速能达到2.8%,那么201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250亿斤,从目前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看,这个速度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2、从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分析。在粮食增产的各种因素中,良种的贡献应该是最大的。实践证明,每一次品种更新,都使粮食单产提高10%—15%。到目前河南小麦已进行10次品种更新换代,玉米进行了8次品种更新换代,且粮食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已从最初的8—10年更换一代,提高到目前的平均3-4年更换一代。从2010年到2015年河南良种再更新一代应属正常,按更新一次平均单产提高13%计算,以2010年粮食亩产372公斤为基数,到2015年河南粮食亩产可提高到420公斤左右,以目前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到2015年总产量有望达到或超过1200亿斤。
3、利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
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少数数据不确定性的理论,它可以在分析已知少数数据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在对全省粮食产量进行预测时,由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如生产投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气候、环境、国家政策等),而且有些因素(如气候)是不可控的,具有灰信息覆盖,即“灰因”;同时每年的粮食产量又是具体的、确定的,具有白信息覆盖,是系统的“白果”,所以粮食产量预测可以采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预测。针对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选用全省粮食产量历史数据,建立全省粮食产量的灰色预测模型(k)+a(k)=b,经灰色系统建模软件运算,得出预测结果见“表六”。
表六: 2011-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预测结果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总产量(亿斤) | 1116 | 1145 | 1178 | 1210 | 1241 |
发展系数a=-0.0286,平均相对误差=4.77%。
根据灰色模型理论,当发展系数大于-0.3时,证明所建立的GM(1.1)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而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时,证明预测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粮食产量在今后的发展中仍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到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可以达1241亿斤。这进一步验证了如果“十二五”期间全省没有特大意外(如大的自然灾害等)的发生,那么“十二五”规划全省粮食生产到2015年实现1200亿斤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粮食需求量预测
1、相关因素的测定
从粮食消费变动的情况看,人口总量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进行人口、消费结构趋势分析和畜牧业生产情况的预测,是准确预测总需求的基础。
(1)人口总量预测:对于全省人口总量,通过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测算出来。从历史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总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河南总人口年均增长5.4‰,预计“十二五”期间变化不大,以 2005年—2009年全省总人口自然增长率5.0‰作为2011—201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全省总人口的测算,结果见“表七”。
表七: 2011—2015年全省总人口预测结果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总人口(万人) | 10067 | 10117 | 10168 | 10219 | 10270 |
(2)城乡居民人数预测:城乡人口结构比例以城镇人口为标志,采用指数曲线增长法对人口城镇化进行预测。其数学模型为:UGD=-1
其中:UGD代表城镇化水平的年增长率;PU(n)为第n年城镇人口的比重;n为相隔年数;PU(0)为起始年城镇人口比重。用2005年至2009年数据进行拟合,并预测未来五年全省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及城乡人口数见“表八”。
表八:全省2011-2015年城乡居民人口预测结果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城镇人口占比重% | 41.2 | 42.9 | 44.6 | 46.3 | 48.0 |
城镇人口(万人) | 4147 | 4340 | 4535 | 4731 | 4930 |
农村人口(万人) | 5920 | 5777 | 5633 | 5488 | 5340 |
(3)城乡居民人均口粮预测:关于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从河南的历史情况看,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粮160公斤,1990年下降为142公斤,2000年下降为106公斤,此后至今一直稳定在90公斤左右。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粮自1990年后就开始出现平缓下降,目前已降至200公斤以下。根据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变动规律,依据2001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建立灰理论模型GM(1,1),通过建模软件运算,得出预测结果见“表九”。
表九: 2011-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口粮预测结果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公斤) | 88.9 | 88.2 | 87.6 | 86.9 | 86.2 |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公斤) | 183.0 | 177.8 | 172.8 | 167.9 | 163.1 |
城镇:a=0.008,平均相对误差=1.10%;农村:a=0.029,平均相对误差=0.33%
(4)畜产品产量预测:同样以近年来河南畜产品产量变动情况为依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全省畜产品产量的灰色模型,并对“十二五“期间河南主要畜产品产量作出预测,结果见“表十一”。
表十一: 2011-2015年全省主要畜产品产量预测结果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猪肉(万吨) | 406 | 415 | 425 | 435 | 445 |
禽肉(万吨) | 116 | 125 | 136 | 147 | 159 |
禽蛋(万吨) | 397 | 407 | 417 | 428 | 439 |
水产品(万吨) | 115 | 128 | 144 | 161 | 180 |
猪肉:a=-0.023,平均相??蛋:a=-0.025,平均相对误差=3.76%;水产品:a=-0.11,平均相对误差=3.34%。
2、粮食需求总量预测
通过对“十二五”期间全省城乡居民人数变动情况和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可以预测出2011—2015年全省居民生活用粮依次为:290亿斤、282亿斤、274亿斤、267亿斤、亿斤;通过对全省畜产品产量的预测,可以预测出2011—2015年全省饲料用粮依次为356亿斤、369亿斤、384亿斤、400亿斤、416亿斤;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和亩均用种的基本稳定,决定了“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种子用粮基本保持在23亿斤左右的水平;根据工业用粮的逐年增长,进一步预测出2011— 2015年河南用业粮大致为172亿斤、189亿斤、208亿斤、230亿斤和252亿斤。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全省总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以及饲料和工业用粮的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粮食总的需求量见“表十二”)。
表十二:全省2011-2015年粮食需求总量表
年份 | 全省粮食需求量(亿斤) | ||||
总量 | 口粮 | 饲料 | 种子 | 工业 | |
2011 | 842 | 290 | 356 | 23 | 172 |
2012 | 863 | 282 | 369 | 23 | 189 |
2013 | 889 | 274 | 384 | 23 | 208 |
2014 | 919 | 267 | 400 | 23 | 230 |
2015 | 950 | 259 | 416 | 23 | 252 |
(三)“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产需平衡展望
通过对全省粮食生产和需求形势的分析及预测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在供给方面,由于播种面积基本稳定,而单位面积产量还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因此粮食总产虽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但基本能保持在1115亿斤至1240亿斤之间。在需求方面,随着全省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收入增加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全省粮食需求将在830亿斤的基础上逐年增长,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950亿斤左右。从产需预测的情况来看,全省粮食产量总量的增长将高于需求总量的增长,且产需余额将保持在300亿斤左右。因此未来五年河南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三、继续保持粮食充足供给的建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对河南做出的首要战略定位即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同时要求河南“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为巩固提升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建议:
(一)采取强有力措施,恪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新增粮食产能归根结底是耕地问题,因此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保护耕地一要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二要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占用1亩耕地,必须开发和整治出1亩耕地,使耕地总量不减少。河南已连续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当前仍需努力,尤其要注意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
(二)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目前农民的种粮效益仍然较低。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农民种粮亩均净收益仅为588元,加上种粮补贴后也只有664元。如果以调查结果户均种植夏粮5.3亩,种植秋粮4.8亩计算,那么河南农民每户种植粮食的年收入也只有3300多元,大体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两个月的收入。那么要提高种粮收益,一要继续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二要在粮食流通环节完善价格机制、健全市场体系。通过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保持种粮收入稳定增长;通过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市场网络建设,实现产销顺畅衔接。三要完善粮食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尽管目前我国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央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已由4:6调到6:4,而且国家也不断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但“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矛盾始终存在。因此国家应根据主产省每年实际调出粮食数量,适度增加省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地方配套部分由中央预算拨付;将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经费统一纳入国家、省财政预算,减轻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经济负担,解决主产区财政困难的问题。
(三)要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目前河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全省40%以的机电井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所建,70%以上的小型水库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大中型灌区骨干完好率不足40%,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1500多万亩低洼易涝地需要尽快治理等。因此在全面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省要重点抓好黄淮农区的水利设施和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国家水利投资要向粮食主产区的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大中型灌区渠系和田间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倾斜,进一步加强黄河滩区蓄滞洪能力建设。同时还希望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气象服务投入,加快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定量评估体系,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四)要继续加快发展全省农业科技事业。
“十五”以来,虽然全省农业科研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了大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粮食高产创建技术集成实现了突破,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进步,农业科技支撑行动得到了加强,一批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脱颖而出,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农业科研体系逐步形成,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也在扎实推进,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高产创建活动、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实施。但和现代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农业科技事业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全省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为52%;农业科研资源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中对一些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的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的稳定投入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待更新;科研平台有效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也需要建立和探索等。因此一定要树立储备科技就是储备生产能力的战略思想,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集中资金、人才,继续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同时还要建立对良种和适用新技术推广的补贴制度,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五)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已充分显示出来,然而其分散决策、分散经营、分散承担风险的特点,使农业生产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的特征。因此,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营销网络、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品质保障、农机联合作业等为重点,进一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和扶持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企业化服务组织共同发展。
十多年前,大洋彼岸的美国学者布朗先生曾经石破天惊地向中国发难: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现实告诉世界,当然是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作为第一农业大省在养活中国人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南仍将继续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河南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对粮食消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并加以适当的宏观调控,促使全省粮食消费与生产状况相适应,并继续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不懈的努力!
来源: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