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重子子类时电磁形状因子
【时 间】2024年1月19日上午9:30-11:30
【地 点】线上#腾讯会议:347-279-836
【主讲人】曹须
【主讲人简介】
曹须副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于德国Giesse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强子谱学和核子结构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核子核子散射,耦合道模型中的光产生反应,以及奇特强子的光产生和电产生等。
【报告内容简介】
人类对于物质结构的探索从未终止,并正在深入到更小的尺度---夸克和胶子。它们对理解可见物质世界的主要质量来源---核子的内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核子的结构也可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通过类时过程研究。近年来,BESIII实验组精确测量核子和超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在这类实验中,除了核子结构的贡献,还有阈上矢量介子的贡献,后者比前者小很多。我们发现,在微扰展开的领头阶,两者之间的干涉自然地导致核子电磁形状因子随着能量衰减的振荡行为,其振荡频率与矢量介子的寿命(即衰变宽度)直接相关。同位旋分析表明,每个振荡结构具有特定的同位旋,从而支持它们的动力学起源是阈上的矢量介子激发,实验发现的中子和质子振荡之间的相位差也可以与同位旋标量振幅和矢量振幅的相位差联系起来。我们的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粲偶素的两体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