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2024年招生访谈系列宣讲
一、学院招生专业(类)、所含专业方向及招生地点一览表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专业备注 |
招生地点 |
|
北京 |
保定 |
|||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专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
√ |
√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2021年新增专业 |
√ |
√ |
|
氢能科学与工程 |
2022年新增专业 |
√ |
√ |
|
机械工程 |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
√ |
√ |
|
智能制造工程 |
新工科专业 |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
√ |
||
建筑环境与 能源应用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
√ |
||
工业工程 |
√ |
|||
产品设计 |
√ |
1.学院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为1958建校之初的动力系。60余年来,学院与学校一起历经调整变迁,不断发展壮大。学院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新学科方向,孕育了若干院系,为华电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2005年机械工程学院并入,组建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学院本部设在北京,保定校区分设动力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实行一体化办学。
学院始终以国家能源电力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己任,担当不同时期能源电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和使命,累积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5万余人次,在能源电力领域和社会享有高度赞扬和盛誉,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基地。未来,全院师生将秉承华电精神,继往开来,为华电“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继续提供充沛的“动力”,为我国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电与能源利用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2.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0余人,高级职称13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等,并拥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研工作室”等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一批优秀教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并顺利通过验收,并获“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共青团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结协作,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保定动力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13人,其中,专职教师90人,教辅人员9人,管理人员14人。专职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8人,副教授45人,超过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传热学”、“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教学团队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师德标兵1人,河北省模范教师1人。
保定机械工程系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职教师65人,教辅人员6人,管理人员17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8人,19名教师具有到国外知名大学工作、访问、留学等经历。现拥有2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河北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4名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先后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和第三届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等奖项。教师入选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6人,河北省师德标兵1人,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1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托举人才1人,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
3.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点,13个二级学科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并设博士后流动站。2021年获全国首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获全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热能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院学科水平始终保持在国内一流行列,在第四轮和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排名均位列 A-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学科排名均稳步提升,“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位列ESI世界前1%行列,“工程学”位列ESI世界前1‰行列。
学院现有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电站能量传递转化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碳清洁能源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型储能技术北京实验室、热电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河北省低碳高效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电力机械装备健康维护与失效预防重点实验室、电力机械装备先进制造与智能运维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紫微宫新能源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形成了重要支撑与保障。
4.教学科研
教学方面: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21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新增全国首个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初步建立了涵盖能源动力、能源装备、能源材料、能源环境、能源存储等完整的“大能源”专业体系。
学院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及二等奖2项。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被列入首批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9年“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班和实践班培养模式实施。2012年发电厂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2018年成立“吴仲华学院”全面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全国首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实施严爱计划、大课责任教师制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
近年来,本科生在“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项,保持了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动力工程”专业获得全国首批工程硕士(设备监理)培养资质,与30余家电力科研单位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已成为学院科研的主力军,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科研方面:学院科学研究一直紧密围绕国家和能源电力行业重大需求,逐渐形成了以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电为主题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在节能理论与技术、清洁灵活火力发电与热电联产、IGCC与燃气轮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及运维、先进CO2动力循环,电力机械装备健康维护与失效预防、先进设计与智能制造、电力新材料制备及应用,以及储能与氢能等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或实现落地转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承担和完成“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机”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100余项,横向项目400余项,为我国发电行业技术进步和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专业特色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1.人才培养
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实施专业,是华北电力大学“211工程”、“985平台”、“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专业。2019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中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全国首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培养目标: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紧跟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以及电力行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化与洁净利用、能源动力装置与系统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在传统能源、新能源、动力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热能动力、集控运行、燃气轮机、低碳能源等专业方向,大学一年级后,可参加“吴仲华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本专业还设置了低碳清洁发电、新能源发电和核电等课程模块。专业骨干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燃烧学》、《新能源发电技术》、《风力发电原理与技术》、《太阳能发电原理与技术》、《核电厂运行与维护》、《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燃气轮机原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
培养特色:多模式、宽口径
(1)成立“吴仲华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和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联合成立“吴仲华学院”,面向能动学院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吴仲华班的学生全部保送研究生,部分学生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和“小班授课”。学生从大二加入教授团队,参与科研创新。聘请来自中科院和五大发电集团的,由院士领衔的2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校外老师,与校内老师组成“1+1”导师组,全面开展学术指导、课程授课等育人任务。
开设了10门特色课程,涵盖储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燃气轮机、新能源等多个学科方向。通过指导创新课题,强化校外导师对学生学术指导及科学素质培养。定期举办专业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专业热情,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努力成为能源领域的科学家和管理者。
(2)多渠道国际化人才培养
对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从我院本科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者参加国家公派出国项目,例如能动专业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合作的“2+2”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与我校合作的国外学校还有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普渡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和波兰弗洛兹瓦夫理工大学等。
对外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电力人才培养需求,建设了一支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每年培养留学生的规模达到100人。
(3)校企联合培养
以“订单式”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及特殊知识结构人才。学生可在完成大学三年级学业后,第四年进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班,按企业需求进行特殊培养。与我校合作有中广核集团、中核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
(4)鼓励创新竞赛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竞赛,每年平均200多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周培源力学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奖励。
2.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近60年来为能源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成为我国能源电力事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近五年一次就业率超过97%,稳居全国前列。就业单位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华电和中国大唐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华润集团和国投集团等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华北、西北、西南等电力设计院,以及宁德时代、金风、远景、长城汽车等装备制造公司。其中约60%的学生攻读研究生,继续从事科学研究,部分学生直接保送成为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此外,本专业每年输送几十位本科生以联合培养或国外攻读学位的方式出国深造。
(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1.人才培养
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自2019年筹划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发布《华北电力大学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规划》,并于同年举办首届“全国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建设论坛”。聚集全校相关优势学科和办学力量,借鉴国内外院校同类专业经验,经学校反复论证,形成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完整、可行的培养方案。
2021年3月,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获批教育部备案,于同年开始招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近2年中获批并开展“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型储能技术北京实验室”等国家级和重要省部级平台建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软硬件条件迅速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启动相关教材、知识图谱等工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飞速发展。
培养目标:华北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系统培养具有扎实的能源、电气、化学、材料、物理、控制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量存储和转化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传热与传质》、《化学基本原理》、《电化学工程》、《储热技术及应用》、《储能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及应用》、《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能电站系统》等。
(三)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1.人才培养
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建设,聚集全校优势学科和办学力量,力求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我国氢能行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培育优秀人才。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在低碳能源转型中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密码。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实现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氢能学科衔接工热、化学、材料、化工、电气和控制等不同学科领域,学科交叉特征显著,尚无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氢能产业正面临人才缺口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高峰学科为牵引,该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机融合氢制备、储运、利用、安全等当前氢能全产业链热点方向,开展全方位、跨学科应用基础研究。设立“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全面服务“双碳”目标,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发挥我校学科融合优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重要举措。
学院高度重视氢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汇集顶级专家共同探讨、谋划氢能专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7月,经学校反复论证,形成了“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培养方案,并上报教育部。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氢能科学与工程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华北电力大学成为了全国第一家拥有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同年,我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正式获批,为氢能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9月,氢能第一课的铃声在华北电力大学响起,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教授给华北电力大学氢能2201班级的31名同学带来了一堂氢能概论课,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氢能联盟均进行了相关报道。
培养目标:氢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氢能相关行业技术进步需求,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系统掌握氢制备、储运、利用、安全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在氢能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多学科交叉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工程热物理、化学、材料、电气、机械和控制学科的关键课程;(2)面向制氢、储氢、用氢、氢安全核心产业环节的专业核心课程;(3)专业选修课程则为学生设置了进阶知识,比如科研进展、热点应用和关键工具技能的教学;(4)实践课程体系则根据核心课程和产业需要,设置了基础实验、科研实验和产业实践模块。
2.就业及深造情况
氢能科学与工程首届学生尚未毕业。毕业生可在布局氢能产业的能源动力和电气类国央企、氢燃料电池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新能源电力企业、氢能制取、氢能转化、氢能管理、氢能安全应用等行业从事系统运行、检测维护、检验分析、电池装配与维护、安全监管等工作,成为氢能技术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也可选择考研深造,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深耕技术研发,成长为能源电力行业、氢能装备和氢能技术应用方向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四)机械工程专业
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机械工程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北京校部特色课程方向为电力装备,无专业方向分流。保定校区特色课程方向包括设计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和机械工程(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后,填报转专业和专业方向分流志愿,部分分流到机械工程(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学习。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电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需求,面向能源电力机械领域,培养拥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高尚品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掌握和应用自然科学与机械工程相关知识,富有实践创新和持续学习能力,解决不断出现的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能够从事机械及相关领域的产品及系统设计、制造、检验、运维、管理或新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的卓越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模式:机械工程专业采用通识教育加专业方向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本专业骨干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控制理论与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测试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并设置了设计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电力装备等特色专业课程选修模块。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A》、《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基础综合实验(1)》、《机械基础综合实验(2)》、《机械基础综合实验(3)》、《机械基础综合实验(4)》、《专业综合实验与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特色:重基础、强能力、宽口径、多特色
特色课程方向一:电力装备(北京)
本方向侧重于能源电力装备的先进设计制造及维护技术,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具备从事能源电力领域先进设备(包括发电设备、电网设备、新能源与储能设备等)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试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特色课程:有《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发电技术与装备》、《输变电技术与装备》、《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基础》、《机械储能技术》等。
本方向以电力为特色、以教学为核心,构建了 “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让科研深化教学、让实践拓展教学、让竞赛丰富教学,形成了“以教促赛、以赛促改、以改促课”的课赛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要求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教学, 让教师和学生均得到了成长并取得成果,相得益彰,打造了一支教学技能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通过具有浓厚的电力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和特色课程以及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与电力企业前沿工程应用同步,为学生将来进入电力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色课程方向二:设计制造(保定)
本方向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进取锐意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即“加强学科基础,扩宽专业方向,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发挥“大电力”学科的优势,使学生不仅掌握通用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知识,而且具有能源装备系统的工程分析能力。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紧随最新国家战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解决新产业形态下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本专业方向学生在历届全国工程训练能力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特色课程:有《机器人工程基础》、《增材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及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型技术基础》、《能源材料》、《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设计方法》、《管理科学基础》、《智能制造装备》等。
特色课程方向三:机械电子(保定)
本方向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塑造理论与实践并重、机械与电子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围绕电力特色,突出测控核心,结合实习、实验、实训和实做,通过知识目标体系、能力目标体系、素质目标体系的系统训练,在传统机械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着眼于彰显能源电力特色的机电一体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使学生掌握先进机电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依托机械、电子、电力、光学、计算机、信息、控制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优势,培养学生在机械电子工程相关高性能工业领域,尤其是能源电力背景下数字化复杂机电装备与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测试、运行、控制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特色课程:《传感器技术》、《机电传动控制》、《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电子工程概论》、《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机电控制系统仿真》、《电子线路 CAD》、《太阳能发电系统与控制》、《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光机电检测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基础》、《风力发电机组的监测与控制》等。
特色课程方向四:过程装备(保定)
本方向学习机械工程、热能工程、工艺过程及控制工程等交叉学科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燃气、燃煤发电生产过程和氢能利用技术,培养解决天然气、煤、氢等燃料储输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设计、其他物料自动化输送装备与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特色课程:《压力容器设计》、《过程设备设计》、《物料输送设备》、《物料系统设计》、《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过程工程原理B》、《电气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与工程应用》、《风电系统设计运维》、《过程流体机械》、《火力发电厂动力部分》、《焊接技术》、《过程装备健康监测技术基础》、《过程装备科技英语》等。
专业方向:输电线路工程(保定)
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具有“新工科”专业学科交叉特征,以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先导,以机械、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输电线路中杆塔、导线及其设备等的设计方法;应用机械、电气等工程学科的技术与方法,研究输电线路及相关设备的制造、施工、运行、维护技术。
专业方向开设地点在保定校区。本专业方向培养涉及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跨学科背景的输电线路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特高压铁塔设计与制造,包括特高压铁塔优化设计方法、特高压铁塔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特高压铁塔设计制造一体化等;输电线路施工机械,包括输电线路施工机械设计及制造、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等;分裂导线力学与防舞技术,包括分裂导线力学、分裂导线覆冰机理、分裂导线舞动机理、大跨越导线防舞技术等;智能输电线路技术,包括智能铁塔技术、智能输电线路传感器技术、输电线路智能维护及管理技术、智能输电线路设计技术等。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测试技术》、《电力工程基础》、《高电压技术》、《供电技术》、《输电杆塔设计》、《输电杆塔基础设计》、《输电线路设计》、《输电线路工程机械》、《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等。
实践环节:《军事实践》、《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金工实习》、《输电线路工程综合设计》、《输电线路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2.就业及深造情况
本专业约有55%-6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哈电集团、华为公司、中车集团、中铁装备公司、特变电、宁德时代等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工作;约有40%-45%的本科毕业生保送或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电力装备特色课程方向(北京):就业率100%(含深造及准备毕业后继续考研的同学),就业单位主要有组成本校理事会成员单位的各大型能源电力央企、各类从事能源电力装备、新能源电力装备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企业、各类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等,从事以能源电力装备为主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及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测试、运行维护及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工作。毕业生中约50%的学生攻读研究生,继续从事科学研究,部分学生直接保送至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此外,本方向每年均有本科生以联合培养或国外攻读学位的方式出国深造。
设计制造特色课程方向(保定):毕业生可在电力设计院、电力建设公司、发电厂、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研究院和设计院或其它装备设计制造企业,从事能源装备和通用机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设备运行与维护,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
机械电子特色课程方向(保定):是一个宽口径方向,毕业生就业适应范围很广,可到电网、电厂、电建、电力设计院等电力行业就业;可到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工作;可到相关机电行业的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及政府机关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工作。
过程装备特色课程方向(保定):毕业生可在氢能应用企业、电力设计院、大型现代化发电企业、能源装备生产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机械工程(输电线路工程)专业方向(保定):本专业方向约55%的本科毕业生在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规划院、电建部门、超(特)高压公司等从事输电线路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研究等工作;约45%的的本科生进入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双一流”高校的电气、机械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五)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1.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新工科专业,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智能制造高级人才。以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为特色,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基础和有关专业知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针对机械工程特别是能源电力装备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开展系统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创新能力,在工程实践中体现较强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机械工程特别是能源电力装备相关领域的智能制造、智能运维及智能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以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为特色、以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构建“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项目引导教学,以专业实践拓展教学、以科技竞赛丰富教学、以科学研究深化教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的良性运行机制。坚持“专业导师+俱乐部运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解决面向能源电力装备的智能制造、智能运维以及智能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控制理论与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生产系统网络与通信》、《测试与智能传感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等。
实践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智能制造综合实验》、《工业大数据综合实践》、《智能制造综合实践》、《智能制造系统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设计院、大型现代化发电企业、能源装备生产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从事智能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人才培养
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华北电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我国“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学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构建和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行业所需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复合型卓越人才。2001年,学校聘任我国材料学及材料加工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为我校教授,自此拉开了华北电力大学材料学科建设的序幕。2002年,在全国电力类的高校中首次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2006年,专业获得材料学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标志着我校材料学科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2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8年7月,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开始招生。2018年,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2019年,材料专业牵头申报能源材料与装备二级学科博士点并获批,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标志着我校材料科学专业具备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于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中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目前,学校“材料科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专业所在教研室在2021年度成立“储能电池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2022年成立了“表面工程与电站高温材料研究所”,形成了“一室二所”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瞄准国家能源电力发展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重点围绕能源电力设备服役安全、能源材料与装备、先进储能/节能材料等方向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培养国家能源电力领域亟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理工基础与人文素养,具有健全人格、正确价值观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用于解决能源电力相关行业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跟踪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可在能源电力、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储能技术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实践型”卓越人才。
培养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高温金属材料与先进表面技术、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先进功能与金属材料等专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类材料的基本结构、物理与化学特性、先进材料设计及使役性能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前沿,系统接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基本实践训练。
本专业骨干课程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材料科学基础(双语)》、《材料分析方法(双语)》、《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工技术基础》、《材料固体理论基础》、《陶瓷学基础》、《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和应用》、《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先进陶瓷材料》、《无损检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以及模块化的专业领域选修课程,包括:电厂材料及应用课程模块、电力及电子材料课程模块、储能材料及应用课程模块。同时,本专业配备有先进的教学及科研平台,开设了《光学显微分析》、《材料测试分析实习》、《试验参量与控制》、《材料性能综合实习》、《材料处理与表征》等专业特色实践课,能够充分保障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实验研究,以及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对实验平台的要求。
培养特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以理论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促教学;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本科生创新创业竞赛,建立相应本科生导师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特色方向一:电厂材料及应用,课程包括:《金属腐蚀与保护》, 《材料塑性成型》,《电厂高温金属》,《焊接技术》等。
特色方向二:电力及电子材料,课程包括:《电工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表面工程》,《复合材料》等。
特色方向三:储能材料及应用,课程包括:《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基础与应用》,《新型电化学能源材料》,《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原理》等。
2.就业及深造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能源/电力、新能源汽车、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每年约60%的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
就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钢研总院等;以及各新能源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电池企业从事研发及管理工作,如比亚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工作和教学工作。
深造:每年约60%的学生进入国内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金属所、半导体所、微电子所等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其中,每年约10%的学生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普渡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纽约大学、玛丽学院、佐治亚理工、新泽西大学、密苏里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
(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专业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我国土木建筑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作为“双碳”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华北电力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2020年入选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华北电力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具备暖通空调工程、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公用设备及其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能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设计咨询、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营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训练,并具备建筑环境控制及能源供给系统的规划、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有《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空调用制冷与热泵技术》、《供热及热源工程》、《暖通空调》、《建筑设备自动化》等。
培养特色:以教学为核心,以科研促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竞赛,建立竞赛指导机制,每年多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周培源力学大赛、京津冀高校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实践大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电子招投标大赛、海尔磁悬浮设计大赛等奖励。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致力于解决民用、工业生产、医疗、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的室内环境问题,紧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聚焦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科学合理的使用能源(传统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采用一系列设备及系统、自动控制、节能控制等技术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热湿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环境等。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国计民生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健康、能源、环境等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内容。
就业:建筑、电力、航空、轨道交通等设计单位从事专业设计工作;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从事建筑能源管理和监督工作;暖通空调设备生产企业从事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供热、供燃气集团从事能源供应系统设计、施工、运行工作;先进制造行业,如芯片制造、生物制药等,从事特殊生产环境的调节与维护工作;建筑施工、监理单位从事工程监理、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指导等工作;建筑节能新技术研发单位从事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工作。
深造:约60%的学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其中10%的学生直接推免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部分学生进入纽约大学、诺丁汉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国外高校深造。
(八)工业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地点在保定校区,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为工作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工程与管理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然科学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工业工程专业领域和电力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制图、计算、实验、调研、写作、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具有对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预测、评价、改善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研究方向:系统效益技术及应用、技术创新与管理、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电力工程管理技术及应用、人因工程与企业资源管理、工业过程技术经济评价、工业管理技术及应用。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应用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学、人因工程学、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物流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创新方法学等。
实践环节: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工技术基础实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工业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实验、生产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科研创新与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工业工程是关于复杂系统优化的学科,融工程与管理于一体,综合运用数学与统计、现代信息技术、定量分析与优化等理论与方法,对复杂的工程、服务等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与优化,从而实现系统的最大效率和效益。
约有6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到南方电网公司、中核集团、大唐集团、三峡集团、一汽集团、中建三局、京东方、富士康等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工作;约有40%的本科毕业生到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九)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开设地点在保定校区。学制四年,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针对产品的设计、制造、改良及产品的模型、模具制作等相关领域复杂问题能系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体现较强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设计工作,具有一定市场应变和良好发展潜力的设计特色鲜明的卓越人才。
专业特色:结合市场人才需求,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主,视觉表达和室内设计为拓展,着重培养学生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思维与创新、产品造型与手绘、产品结构与模型、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能力。
主干课程: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产品结构、产品模具、设计材料与成型工艺、设计管理、透视与速写、字体版式与标志设计、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Rhino产品建模与渲染、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改良设计、创意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
实践环节:户外写生与考察、模型制作与塑造、产品设计课程设计、木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约有65%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到中央电视台、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中核集团、中车集团、哈电集团、青岛地铁集团、中国重汽集团、中国电建、深能环保、中国移动集团、鲁能集团、中铁建、中国电科、中国邮政集团、中钞制版、国电通、中软国际、阿里巴巴、滴滴出行、本田技研、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潍柴动力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青岛国际机场、新能源公司、中汽研、设计院、长城汽车等央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以及专业设计公司工作,约有20%的本科毕业生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双一流”高校读研或出国留学深造。约15%的学生进入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工作。
四、联系方式
1.学院网站链接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https://thermal.ncepu.edu.cn
动力工程系:/ncepu/smu_pe/
机械系:/ncepu/smu_dme/
2.学院本科招生咨询电话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010-61772277
动力工程系:0312-7525020
机械工程系:0312-752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