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华电记忆4”为高中德老师撰文时,题为“让工科专业浪漫起来”。2021年的3月了,再补充他的现状时,以为如今真的应该是浪漫加上艺术了。
工科,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很简单,就一句话:教学上有关工程学科的统称。
浪漫,《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有点矜持: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高中德,既然能让硬邦邦、干巴巴的工科,变得富有诗意并充满浪漫色彩。那么,他一定是个不同寻常的人。
1963年8月6日,他在北京电力学院“高校毕业生鉴定表”的自我鉴定中,诗情画意地写道:“大学生活结束了,在学校里学习的时期结束了,这是我一生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五年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明亮而宁静的课堂,到炉火正旺的小高炉、小土炉旁;从秋收的田野上,到宏伟的发电厂;从寒冷的哈尔滨,到美丽的北京城,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
在哈工大时期(四排右一为高中德)
在一份入党申请书中,他还曾饱含情感写下:“当我拿起笔来填写这份入党志愿书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20多年来,我这一崇高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眼看就要实现了。我相信我们的党,是允许、是欢迎每一个忠实于她的人投入她的怀抱的。所以,兴奋、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让人开心的是在2016年京城降下初雪的时候,我恰好是从温暖如春的上海回来。对撞京沪气候与季节差异的同时,走近高中德老师,结识这位将工科与浪漫自然地牵系起来、并在岁月中产生有趣的故事,就真的是件颇为轻松和奇特的事了。
高中德,太符合这些判断和认定了。
他的浪漫,源于性格中“自然而然的天性”,是一种“灵性的浮现”也是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的展现。
首先是在他的档案中,让人意外地看到的那些散落在各类申请书中散文式的笔触,还有大学毕业时提交的个人鉴定中那大段真挚的情感抒发。我绝对地相信,过去和今后,都绝不会再在任意一份档案中,再读到这样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和段落了。
还有,记得采访时,他曾说:“我知道,我比较感性,情感色彩很多,我的好奇心也很重,搞教学和科研时,我一直有比较强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技术,我一定要去搞清楚、搞明白。无论是学习中,还是在思考科研时,一旦钻研进去,其他什么就都不干了。那时是完全的废寝忘食,因为你一吃饭、一做别的事,思路就会被打断了。”
这些表述,对于一个搞了一辈子工科的人,很正常。可他竟然还说:“我在睡梦中,会经常来灵感,突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搞明白什么事情。”
这,是出于一个搞工科的人的感悟?太神奇了!
我一向以为,当有了大量阅读的基础,又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共鸣,于是,在熟睡后夜晚的宁静中,会突然间迸发出创作欲望,让人不可抑制又流淌于胸的文学作品,才是来源于灵感。
这,明明是学文的人、是创作文学作品的人,才常常说的话。
所以,是高中德,也只有他,才让我们知道:浪漫和灵感,不应该仅只是属于喜爱文学的人。搞工科的人,一样可以在浪漫的精神世界里,找到教书和科研的灵感!
他教书没说的,获得过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电力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谈到教学,高老师非常有底气:“我自己觉得,我上课上得很好!全校几次的讲课比赛评选,我都是第一名。”此外,让高中德很开心的是:“大学生逃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我的课,没人逃课,很安静,都是认真记笔记的声音。每次是我说下课了,才看到学生们放下笔,深叹一口气——像从沉醉中苏醒过来一样”。
我当然好奇:“那您是怎样做到的,让学生这样去喜欢上您的课呢?”
他一口气说了几条:一是你要由浅入深、条理和逻辑思维要清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每次我上课时,都要想想我做学生时,是怎样学知识的?我是怎么搞懂的?我是怎么学会的?就怎么给学生讲。三是参加科研工作也推动了课堂教学,因为搞科研增强了知识,了解了本学科的最新前沿,使讲课更有底气。四是讲话声音要宏亮,口齿要清晰。当然,我上课从不讲无关的话、不讲废话。还有,我们的专业课,是不断发展的应用科学技术,从最初的电磁型、感应型、整流型,发展到集成电路型、微机型,与我毕业时相比学科发展得很快。所以我们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要看很多国内外资料,还应该多与现场联系,熟悉设备与运行状况,使教学内容与本学科技术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
谈到这,他显然很为自己能够成功地把学生留在教室里开心:“我每次都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手里的教材,只是我们专业学习的参考书,你们主要是听我讲课,我上课的内容,是不断更新与变化的,所以教材是辅助的。我们的考试,当然是依据讲课的内容。”相对某些只知道对照教材,去一字不落地念教材、被学生戏之为“读地书”的老师,能够走近高中德课堂的学生,该是多么幸福的人!
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与运行》《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专题分析》《输电线路高频保护》《微机保护》等课程。作为一名教师,他非常骄傲自己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可以自豪地讲,从1963年到2000年,我在学校教书的37年间,为学校几乎每届学生上过继电保护课程,应该只有两届工农兵学员和高考后的有一届学生(带过他们实习)没有给他们上过课。”
1963年的表彰大会(中排左起:冯雅坤、关榕、张瑞岐、孟昭朋、杨林、梁超、杨继先、董一博、林燃、李岳昌、张太戎,前排左二为高中德)
文革期间,高中德担任了74级的年级工作组组长。所谓年级工作组,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们共同组成,负责把这一届学生从入学送到毕业。高中德他们带着学生们在杨柳青电厂开门办学3个月,参加基建工程劳动时由教电机的老师给学生讲发电机、变压器,他负责给学生讲锅炉、汽轮机和继电保护装置等。上专业课时,他们去过许昌继电器厂、保定继电器厂,老师和学生们一边劳动、一边上课。在杨柳青电厂10多个老师住在一间大房间,条件相对还好些。到了许昌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住在一个大仓库里,睡的是在长条凳上铺上木板的床。每天早上,高中德还要在大仓库里叫醒每位学生。
高中德带他们在学校和各地开门办学的三年间,与74级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期间碰到过两件大事。
一次是一女学生从现场回宿舍,穿过马路时,被大卡车压在车底下了,好在她恰好躺在两个车轮中间,人居然没被压到。运输公司来谈赔偿时,教数学的老师告诉他:“高老师,你可以为学生争取点补偿费。”后来,他们要回来了几十块钱给那位女生。
还有一次,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时他带着学生从许昌继电器厂到平顶山电厂参观,许昌继电器厂派了两辆大卡车送他们。回来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突然横穿马路,司机本能地想打轮避让,可一看路边上是个大沟,这一车30多个大学生翻下去,还了得?司机赶紧又回轮,后车帮撞了孩子......女孩当场死亡,附近一群农民扛着锄头、拎着镐头就出来了,按照河南当地的规矩,他们冲上来就要先把司机打个半死不活。高中德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边组织学生们保护好司机,一边让一位学生赶紧去找附近村里的干部。没想到正巧一位县里的干部在村里,他到现场将激化的矛盾先化解后,又将孩子所有的家人接到县里吃住。最后是由学校、继电器厂和县里的领导一起,和家属们谈了几天……
30多岁的高中德,在面临这样危急的时刻与其他老师一起冷静的处理,终于没出任何意外。
在高中德接触过的工农兵学员中,有一位在上学时,尽管没有上过他的课,却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他,就是沈国荣院士。
沈国荣,我校75级学生。来我校之前,沈国荣毕业于南京电力学校,后来又工作过几年,所以在到我校来之前对继电保护专业已经相当熟悉了。同时,沈国荣学习也相当刻苦努力,他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一直在钻研距离保护中的阻抗继电器,曾几次到高中德家里一起探讨阻抗继电器的分析方法,谈他对新型阻抗继电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后来他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工频变化量距离继电器”,在那时已经有了雏形。他从事的一些发明创造,很多是在学校时就已经开始琢磨了。
这位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沈国荣,亲手创建了国内继电保护行业的主要制造厂家之一——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从2004年5月起,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李长春先后到南瑞继保考察,肯定其作为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在国内继电保护行业内“北有杨奇逊,南有沈国荣,”这个说法流传已久。有趣的是,两位院士,都成为高中德在工作和生活中交往相知的好朋友。
高中德对恢复高考后,走进校园的77到79级学生,评价很高。认为:“他们中不少是老三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文化底子不错,又有实际工作经验,本身在现场工作就相当好,学习也很认真。后来的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非常优秀。”
高中德在做教研室主任时,在教学实践中,很有创意地搞了个专业继电保护大调试。大调试包括阻抗继电器等元器件的调试、距离保护屏在静模设备上的整组试验,时间是两周。
因为他一向坚持:继电保护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无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是在电力系统中从事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和试验工作,都要求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试验能力。因此,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他们设置了继电保护装置大调试的环节,这项工作由高中德牵头,带领教研室和实验室的老师们共同完成。
最初,他带着学生去保定继电器厂,结合他们生产的距离保护装置进行大调试。之后发现去生产现场进行大调试实验,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调试的机会。于是他们买来保定继电器厂的阻抗继电器等元器件,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该调试环节。
调试期间,教师要在学生调试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们开展讨论,然后由教师作出总结。实践证明,经过大调试这个教学环节后,毕业的学生都有较强的动手试验能力。这个专业大调试,也是后来高中德得以获得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的重要支撑内容之一。
他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还受教育部高校电气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制定了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并获得了通过。这是该专业第一份指导性的教学计划。
高中德非常热爱学生。
体现在教学中,不仅是课讲得好,对待学生也很真诚,再加上对教师职业的高度尊重,他的教学常常在充满着严师的理性思考时,也饱含着浓郁的感性色彩,因此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他的历届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几次讲课比赛中,都给高老师打了高分。
毕天姝现在说起大三开始上高老师的继电保护原理课时,最深的体会是逻辑关系非常清楚:“我还没有碰到过将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原理,能讲得这么清楚的老师。”从本科到读研,她毕业设计是跟高老师做的、读研是高老师带的,跟了高老师四年。她论文的推导公式和文字,高老师都要逐字逐句地修改,治学非常认真。在她留校后,高老师依然十分关心她的成长。从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到如何上好继电保护课程,对她帮助很大,毕天姝当年听课时手写的笔记,如今成为她给学生讲课的依据。她认为:“高老师不仅教会了我怎样工作,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2000年,高中德从学校退休,立即被沈国荣请到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作为继电保护培训老师工作了十年。
国家电网在三次举办全国继电保护技术竞赛时,邀请他参加命题评判组,其中一次担任组长。南方电网公司举办继电保护技术竞赛时,也邀请他参加命题评判组。
那些早期曾在他的课堂上享受过知识洗礼时的美好、如今分别成为东北、西北、西南、华东等网局省局担任继电保护处长或领导的学生,在他到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工作时,也纷纷邀请他去给继电保护员工进行培训。
那个阶段,他跑到全国各地去上课,每个地方上6至8个半天的课,讲课的名声越来越大,大概只有新疆、宁夏、海南、西藏和台湾这五省没有去过,有些地方还去培训多次。套用句老歌词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留下了他在职业培训讲台上的身影……
高中德在职业教育培训讲台上的辛勤耕耘,同样受到了学生们的赞誉。课后学生们慨叹道:”听高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如同吃了顿美味大餐!“一些不是华电毕业的学生感叹:真应该到华电去上这个专业,可以早一点听到高老师的课。一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学生也很满足:我终于听了大学教授的课了,也知道大学教授是怎么上课的了。
据此,在国内继电保护行业流传已久的“北有杨奇逊,南有沈国荣”这个说法,真的可以再加上一句“培训有高中德”。
许多学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毕业多年,依然十分尊重高中德老师。
四川乐山电力局局长袁帮亮,是电自74级的学生。袁帮亮邀请高中德去乐山培训时,冒雨驱车数百公里,亲自到成都机场接他,同时组织了局、县七、八十位继电保护工作人员听课。讲课结束后,袁帮亮夫妇俩陪高中德专程游览了乐山大佛,并热情邀请他到家里去做客。在袁帮亮担任四川省电力局副局长时,高中德又数次到成都为四川省继电保护人员进行培训。每次去上课,工作再忙,袁帮亮都要找他畅聊。
电自78级的学生孙集伟,现在是华北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总工。
有次聊天时高中德有些遗憾地说:“我讲了一辈子的串补电容对继电保护的影响,也知道串补电容由哪些设备构成,可是现场真正的串补电容,我还没有看过。”孙集伟把这话记在了心上。
一次,高中德到北京进行培训。孙集伟专门找到他:“高老师,大同附近的变电站正在检修串补电容,您去吗?”得到高中德的答复后,孙集伟立即安排继电保护处处长牛四清(也是高中德教过的电自专业学生),专门陪同他赶到大同,
高中德终于得以登上正在检修的串补电容平台现场,在设备旁仔细地看了一遍,了却了这个心愿。
总结这段长达十年的培训上课,他说自己感受到了退休后人生第二春的滋味。在各地培训时见到许多他教过的学生都事业有成,他非常感慨:”当老师的看到学生工作生活得那么好是最高兴的了,这辈子当老师值了。“
196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时,时任电力系主任的张瑞岐,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他们班毕业分配时,高高大大、十分儒雅的张瑞岐把他们班的同学,一个个找了去个别谈话。可他对这位刚刚被孟昭朋任团委书记的校团委评为全校“好团员”的高中德,却说得很简单,就一句话:“你,准备好,到最远的地方去吧!”
他老老实实地回去一查,他们分配单位最远的地方是云南。于是,他抓紧时间到北京一些风景名胜去留了影,做好了离开北京的准备。他哪会想到,这是张瑞岐老师在跟他”玩“的幽默啊?
直到宣布毕业生分配方案那天,他才知道自己是留校工作,分配到电自教研室,是全班分得最近的。
于是,他又一个个把班上的同学送走……
从学生宿舍搬到教师宿舍,他作为我国第一代继电保护吴展允老师——也教过他继电保护的吴老师的助教,负责上习题课、答疑和批改作业,并先后担任了电自60-2班和电自64班的班主任。教学过程中,他深切感触到给学生辅导答疑,是年轻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促使年轻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思考。
他担任班主任时专门用个小本子,每位学生一页,记录他们家庭等的基本情况。这位大不了几岁的班主任,还经常到教室和宿舍找学生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关系非常融洽。
那天,我们坐在餐桌旁,聊到他的教学时,他谈到给教过的毕业学生毕业题词一事。
我由沪返京后,他专门为此在微信上写下长长的一段话:“有件事要更正一下。我说到在学生的毕业纪念册上的题词是‘待人要诚实。’后来我总感到当初不是那么题词的,这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仔细回忆了一下,我给许多学生题的词是‘工作要努力,待人要真诚。’真诚既有诚实的意思,也更有真心的意思。待人就是应该真诚,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上述请您更正一下。”
他,率先实践和做到了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的“工作要努力,待人要真诚。”因为,当我们见识了太多的懈怠和虚伪后,才会发觉这样朴实的境界,不是什么人都能企及的。
一位教师,因为曾经负责任地站在讲台上,授业解惑地引领了一群年轻人轻松地走入继电保护领域的时,他绝对不曾想到,正是他麾下的这帮弟子,又将他的职业生涯延伸了整整十年。使得他在校园外更广阔的讲坛上,为继电保护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将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与积淀,转换成一本本培训教材正式出版,并被收入中国电力出版社继电保护类的经典著作。
你说,我们学校何以能够被业界称之为“电力黄埔”?
你说,保定校园的跳伞塔,何以会成为一个个学子抹不去的永恒记忆?
不就是因为学校拥有一批高中德这样的才华与奉献精神兼备的优秀教师吗?
高中德,搞科研也没什么说的。他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得过八次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项和二次优秀论文奖项。
1984年,杨奇逊老师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并在校内开展微机距离保护装置的研发,高中德有幸参加了杨奇逊的研究团队,并承担振荡闭锁部分的研发。
该研发成果,应用在我国第一套微机距离保护装置MDP-1上,并在WXB-01型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中得到应用,该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1984年全国微机展览一等奖。
高中德据此研究成果,写出《微机距离保护振荡闭锁装置的研究》论文,获得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位专家在鉴定“微机距离保护振荡闭锁装置研究”项目时,评价“在原理上具有独创性,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成果已用于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这之后,高中德继续做过高压输电线路保护、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继电保护收发讯机、电力系统故障录波、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智能设计和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智能设计专家系统的研究。
高中德一再强调:“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成果,都与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做出的贡献分不开。例如王增平、宋英义、朱世峰、张永浩、刘力丰、王铁强、毕天姝、李海英……等等。我主要负责课题的选择、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参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动模方案的制定、现场运行的处理等,很多工作都是研究生完成的。”
他非常欣赏王增平:“尤其是王增平同学,搞科研的能力很强,他是我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王增平考博士那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招生名额有富余,杨以涵老师出面找高中德商量,想推荐王增平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生,具体研究工作还是在华北电力学院做,由高中德作为他的副博士生导师。高中德对杨以涵表态:“没问题!”。最终,王增平于1997年拿到了哈工大的工学博士学位。
高中德回忆当年带王增平搞科研时,很欣慰:“我们一起做过输电线路微机相差高频保护、微机发电机变压器保护装置的研发,一起分析了相应的模拟型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研发的微机型保护中的解决方法,一起进行了数次的动模实验,一起探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师生情缘(右二为王增平)
在高中德眼中,王增平有着非常强的科研工作能力,有着刻苦努力的工作作风:“对于每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王增平同学总是能够非常快地编写出汇编语言进行试验。他博士课题研制的微机发电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在阿城继电器厂生产,并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奖的一等奖。”
让高中德从教一生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的是:“我的很多研究生,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事业有成。”
王增平是他的第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的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学校电气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5项,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
宋英义任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成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
朱世峰任上海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发展总监。
张永浩任北京中恒数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全国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与在线校核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其开发的相关软件在国调及其它电网得到广泛应用,承担的项目获多项国网和政府科技进步奖,他的公司成为国内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软件的龙头企业。
王铁强任河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计划处处长,国家电网公司的专业领军人才,河北省劳动模范,获省部级科研奖项6项。
毕天姝任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现任华北电力大学的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8项。
李海英任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助理、柔性输电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市技术带头人,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重要贡献专家,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各一项,省部级奖励多项。
……
在教学与科研扎实的基础上,高中德撰写论文与学术专著,就更是强项了。
高中德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8年。当时,继电保护装置从原来的电磁型、感应性,开始向整流型发展,作为比相元件的环形电路比较器,得到广泛应用。他的《环形电路比较器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及其分析》一文,对环形电路比较器工作原理、比相与比幅的关系与应用及其动作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这篇论文收录《全国继电保护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届学术会议在文革前举行),并在大会上宣读。
高中德1988年主编的《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专题分析》一书,作为高等学校教材,获全国高校电力工程类优秀教材一等奖;2009年编撰《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培训教材》(上下册),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的培训教材,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工作人员人手一册;2013年编著《阻抗继电器动作行为分析》,这三本著作被收入中国电力出版社继电保护类经典著作。2012年编写《电力系统基础——电气二次人员入门必读》。
高中德认为1988年至2013年正式出版的四本专著,凝聚了他从事继电保护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的心血。他的近30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等核心刊物上,3篇被IEE录用,1篇获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他,还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
他,是首批因专业调整在哈工大本科读到大三,又走进北京电力学院读到大五,毕业留校后,一辈子在华电做教师直到退休的那批人之一。
他说自己这辈子当过的官不大:当过教研室主任、保定市科协副主任、学校党委纪委委员、教育部高校电气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不过,他当官的历史可挺悠久的,小学时他当过中队长,中学和大学时当过团支部委员。
与杨以涵教授
与何富发、田璧元教授
打开高中德的人事档案,扑面而来的竟是一种浓郁的积极向上的感染力,没有一丝陈旧的“昨天”味道。在高老师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追寻的脚步,轻松的如同在和煦的春凤中去听鸟儿在歌唱……他那么自然地使用散文般的语调去填写鉴定表格,他竟然将抒情风格的描写,放在上交的人事资料中,使得我得以在泛黄的历史档案中,读出一位学者的深切情怀。
他做人的信条:诚实,也镌刻在他的魂灵中。在他的档案中,有一年的家庭出身一栏中是空白的,他在旁边解释的理由是:“原来我填过资产阶级,后来知道有的姐姐填的家庭出身是小业主,那一家人填的都不一样,所以我不知道该填什么了?”说实话,在校部人事档案室读到这里时,我没有抑制自己,放肆地哈哈大笑起来……
1954年,他在入团申请书中写道:“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在入党申请书中,他也是毫无保留地倾诉着自己真实的内心。
1965年4月的组织鉴定上,对他的评价是:思想要求进步,政治活动中表现积极,对组织上交给的政治工作、业务工作积极负责完成,踏实肯干,严格要求自己,责任心较强,有上进心,学习积极,业务能力较好。展开批评不够。
1982年12月20日,他上交了一份长达7页的入党思想汇报:“在做学生和刚工作的几年,我的思想很单纯,觉得周围一切都很美好。尽管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成为我入党的障碍,但我相信党的政策,我要积极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共产党员。我要向罗健夫、蒋筑英这两个知识分子的光辉典型学习……”
1985年5月23日,有着坚定信仰的高中德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年报考高考志愿时,他认为既然“电力先行”,第一志愿就是哈工大的电力专业了。可这位学了工科的年轻人,却无法割舍对文学和音乐的爱好,在书籍和乐曲的陪伴下,他在浪漫和单纯的心境下,走过了岁月的一天天。如今,76岁的他,依然无法离开音乐的慰藉。
在微信中,他坦诚自己:“我很爱听音乐。上中学时,校园内的广播站经常播放苏联歌曲,所以现在我酷爱听苏联歌曲。如《小路》《灯光》《伏尔加河船夫曲》等。其他的歌曲像宋祖英的《小背篓》、吴碧霞的《葬花吟》《枉凝眉》、毛阿敏的《思念》、李娜的《青藏高原》,还有《鸿雁》《贝加尔湖畔》《风吹麦浪》等,以及莎拉·布莱曼的歌。这些歌,我都一一下载在手机里,清晨4点左右醒来时,我就躺在床上听,既使心境宁静又陶冶情操。
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上学时,我还是哈工大合唱团的成员呢。‘太阳跳出了东海,大地一片光彩……’我们当年演唱歌曲《祖国颂》的旋律,直到现在还时时回荡在耳边。”
在一张老照片上,高中德与他的几位同学,带着羽毛球拍、背着手风琴,一起潇洒地漫步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充满青春朝气的身影。
松花江畔
当然,高中德的人格魅力,也应该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从不因为自己是教师、是教授,就摆什么架子,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所有他教过的学生、他相处过的同事,也包括他的家人,都能在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感受到他自然流露出的真诚、关切与关心。
他与学生的情意,延续了一生。至今他的学生到上海开会出差,都会抽出时间到家里来看看他。他的许多学生在过年过节时,与他在短信和微信及电话联系致以节日问候时都会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带过的两个研究生,现在在上海工作,每年至少要碰一次面。他关心学生们的工作情况,学生们则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重逢
这些年,他与沈国荣院士也一直相濡以沫地交往着。退休后在南瑞工作的十年间,他住的是沈国荣腾出来的一套单元房,所有的生活物品用具,都配备齐全,为他安排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2005年,他因癌症在上海手术住院时,沈国荣非常关心他,派人到上海来看望,送来了鲜花和水果。手术恢复后,他回到南瑞继续工作,沈国荣让人给他送来能提高免疫力的孢子粉。高中德离开南瑞继保后,沈国荣还几次派人到上海来看望他。至今,逢年过节时,他与沈国荣依然互相问候,所有这一切,让高中德深为感动。
2016年的4月,他的学生张永浩、王增平等专程从北京赶来,与几个在上海的学生一起,为他庆贺76周岁生日。开始他不同意:“干脆,你们等到我80周岁时再过吧。”学生们劝他:“那现在先过76周岁生日,到时候咱们再过80周岁!”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会自嘲地笑道:“我知道,他们是看我病后手术几年了,担心我活不到80岁。”
他与杨奇逊院士是同一个教研室的同事,目前也经常有着相互间的交往。他去北京时只要杨奇逊知道了,总要邀请他和夫人到家里做客,并共进晚餐。
……
2016年的初冬,为了《华电记忆4》,我去上海采访他。走进浦东一座优雅的、如今依然被上海人称之为“弄”的小区院落中,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穿过绿荫遮掩、处处装点着花花草草的花坛、水潭边,你还能意外地听到鸟儿清脆的歌声。
当我们坐在客厅的餐桌旁聊起来时,他首先拿出已经打印好的简介、获奖情况、论文、学术成果等几个部分。聊得差不多时,他将各类证书拿出来,最后老照片摊在桌子上,一一说明照片的背景故事。
我们放松地“走回”他的昨天时,夫人陈云霞一会泡茶、一会冲咖啡,都是用的家里的杯子。而后,就一头冲进厨房,只听得她在里边,很热闹地连炸带烹。于是,我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红油油的油焖阿根廷大虾、黄灿灿的葱油鸡、碧绿的蔬菜,几根香菜飘浮在西红柿鸡蛋汤上,色香味俱全。
我离开的时候,他坚持要送到楼下。夫人陈大夫劝道:“你让他送吧!谁来他都要送的。”到了楼下,他说:“那我陪你看看这院子里几个景致特别的地方。”走在院子里,巨大的树冠下传来阵阵清脆的小鸟儿的鸣叫,我奇怪:谁家养的小鸟儿,叫得这么好听!他很认真地作答:“鸟儿都在大树上呀,它们很自由。”
在上海时收到他的微信,推荐我晚上去看看黄浦江的夜景。知道我匆匆回京后,他回复说:“真遗憾!我身体好的话,可以尽尽地主之谊,好好陪你看看上海的。”
上海,流淌着我祖辈的血。一段时间,我常常喜欢在傍晚时节,沿一路梧桐叶沙沙作响的轻柔声中,漫步到乌鲁木齐路父母的老首长家去借还书。如今的上海,因了高中德一家的热情,让我对浦东一带有了新的认识和留恋。
高中德与陈大夫结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两地分居。经常出差的高中德没办法,只好找人先把陈云霞调到保定继电器厂。直到沈有昌当了院领导后,他不满地问人事处:“你们调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不能解决高中德的家庭问题。”最终,陈云霞调进了学校校医院。
1991年,陈大夫先回到北京,在学校其他有北京户口的老教师们相继陆续地回京后,高中德依然被电力系“卡着”不放。直到还有三年要退休时,高中德很无奈地对领导说:“你们一定要放我走了!不然,我的工资关系、医疗关系,以后怎么办?”夫妇俩终于在1997年高中德调回北京时结束了两地分居。回到北京的高中德又工作了三年,才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他无限眷恋的讲台。
退休后,高中德到南瑞继保工作,陈大夫到上海与子女一起生活。他们的儿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在上海的中兴通讯公司工作,女儿在上海电力局做管理工作。夫妇俩卖掉北京方庄的房子,在浦东买房安了家。十年后高中德辞去南瑞继保的工作,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上海,一家才算是真正的团聚了。
伉俪情深
总结自己的一生,高中德认为:很幸运!有这么多的学生遍布全国!可以说桃李满天下。有疼爱他的三个姐姐,有非常体贴的妻子和很懂事的一双儿女,孙辈们也都很可爱健康。
高中德很庆幸自己反右时在读高中(那时高中不打右派),读大学时反右已经过去。文革前工作三年还去”四清“了一年,在学校只工作过两年,所以文革中基本上没受冲击,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他已经工作了。
父母离去的早,高中德读小学中学时,是大姐姐承担起了家中的生活担子,那时经常吃的就是稀饭咸菜。他读大学时的生活学习,由二姐姐供读,尽管生活清苦,但姐弟四人全都读了大学(大姐姐解放前读大学,后因家庭经济条件而被迫辍学)。家人中有五人的职业是教师,可以说是教师世家。
在三个姐姐们的眼中,他从小就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一次,姐姐们出门前叮嘱他:“看好家里晒的被单和衣服。”谁都没有想到,才几岁的他,老老实实地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那里看了大半天。直到姐姐们回来才惊讶地大叫:“你就一直这样看着啊?”这段他小时候的花絮,已经成为家中如今时常被大家谈论的笑柄了。大概那时的他,就把信任和责任,看得很重很重!
他与三姐高曙,都在咱们学校的电力系做教授。
高曙,是我们在《华电记忆3》的专访中报道过的人物。当时,我们就在文章埋下伏笔:“本来,我们可以做个姐弟教授在华电,相信会是个不错的构思。”高曙的丈夫、他的三姐夫田璧元,1959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反右时田璧元是班上的支部书记,他顶住压力,保护了所有的同学,没有一个同学被打成右派。田璧元老师走时,他的同学们特别怀念他:“他要不顶住,我们班一定会抓几个右派的。”
高中德的生活很简单、很节俭,一点也不讲究吃穿,现在身上依然是件穿了多年的旧夹克衫,家中的装修风格也是实用、朴实、大气。
童年艰难的生活、成长中蹉跎的岁月,在高中德的眼中,全是满足和美好!他的优雅与谦虚,携一身坦坦荡荡的君子之风!
一位虚怀若谷的学者、一位善良简单的长者,就是用这样的真诚、这样的平等、这样的温文尔雅,去关心和关照着身边的人。所以,与他交往过的学生、同事、老师,当然,现在也包括我,都不会忘记他的这份细腻、细心与尊重。
高中德,当他将浪漫融入一生的教育事业时,他所从事的工科教学与研究,自然也就因了这份特殊的情感,显得是那般的特立独行和灿烂夺目。
从2016年初冬,去上海浦东采访他后,与高中德老师就一直没有断了微信联系。翻翻他发的微信内容,有对达人秀那场“完全没有破绽”魔术的欣赏。还有对跨界歌王于毅《牧歌》的赞美:“很好听的一首歌”。他还很欣赏 “中美斗舞团”的斗舞。我也是每周末熬夜看湖南台的“舞台风暴”,国内不少专业学院的尖子生,地会选择在这里一展曼妙的舞姿,今年还吸引到了谭元元前来。
有对三星堆的关注:《中国文明到底是原发性的 还是外来的?》赞同用科学分析的态度,去讨论世界文明同源说的发展脉络。
给他发了毛阿敏的一首很好玩的歌,他有点意外“没想到毛阿敏会用上海话唱上海小人?”他回忆“年轻的情侣到外滩约会,我倒是听说过但没去看过。我58年18岁时离开上海,这时外滩还没有这功能。以后去过几次上海,也无暇去外滩。西郊公园、桂林公园倒是去过的。”好奇怪!外滩那一景,他竟然会没看到过?
转发给他一条“上海知青新疆四十年回顾”。他翻出记忆里的故事告诉我:“从上世纪58年到65年在上海这句口号很响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很多热血青年在这口号鼓励下离开了家乡去东北去新疆去云南的已转业的军垦部队去劳动。我在上高三时曾与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支部宣传委员和我——当时任支部组织委员,我们三人也联名写信给上海团市委要求不参加高考去东北的军垦部队。后来团市委给我们回信动员我们先参加高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高考落榜的话再去军垦部队。结果我们三人一人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一人考上唐山铁道学院,我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报考哈工大也是想我即使去不了东北的军垦也想去东北看看。咳,这也是一段回忆吧。”
偶尔,分享给他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他立即答复:已经下单了。
想了想,与他的交流,没有一点隔代感。那么不是我老了,就是他太年轻了。
我们都惊讶,一眨眼竟五年时间了,听上去他的声音中气十足。
他说自己一直在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半个月去一次大医院,早上6点就出发,来回路上3个多小时。他们这些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老教授、老领导们,是由北京卫生局专门设立的“北京市102干部门诊”。他居住上海看病,要将看病的资料寄回北京报销。
每天,他会在小区里走一大圈。35分钟,3100步到3200步,很精确的工科计算。饮食不错。早餐牛奶鸡蛋,面包或者包子。家里的主食,都是陈大夫亲手做的烤的,鱼虾也总是要有的。在上海生活,小青菜、蚕豆、茭白、茨菇总是有的吃的。还有,牛肉也很喜欢吃。
他的生活还是很丰富多彩的。听音乐、看电视、读报纸。周末孩子们回来,儿子女儿孙辈都在上海生活,蛮开心的。
今年81岁的高中德老师,在学校工作到退休,又应沈国荣邀请,在南瑞工作到70岁以后,才彻底退下来。他们当初果断地卖掉了北京的房子,选择了回上海居住,这样守着孩子们的晚年,简单宁静。他很知足:“超过了人均寿命,属于多活一年,赚一年了。”
青年时代的他,将浪漫融入在自己的学习和专业中。今天,他依然如此浪漫地享受着人生的快乐,似乎还多了些艺术的滋润。因了和他的微信,又与高曙老师微信联系上了。所以我很庆幸,这些年与他有这样朋友般的联系。
我们都在一天天地变老。如何将老去的岁月,涂抹上浪漫的色彩,再增加些艺术的渲染,让更多的人由此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也许,这正是像高中德老师这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带给我们整个社会的一笔厚重的馈赠!
人物简介
高中德,1940年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教授。1958年考入哈工大,1961年院系调整时随整个专业迁入北京电力学院,1963年于北京电力学院毕业留校。2000年退休后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工作十年。1989年赴英国北爱尔兰女王大学访问,同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两次获国家和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项。主编《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专题分析》,获全国高校电力工程类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与《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培训教材》《阻抗继电器动作行为分析》一起收入中国电力出版社继电保护类经典著作。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