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杏坛春风

杏坛春风

华电首位研究生张文勤的电力情缘

华电首位研究生张文勤的电力情缘

张文勤口述

赵博、丁清整理

张文勤,1935年生于辽宁新民,中共党员,教授,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留校攻读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随专业调整到北京电力学院,1963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72年调黑龙江电力局,1981年调至华北电力学院。曾任电力系发电教研室、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室主任;兼任全国高校电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力系统组副组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委会委员,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华北电力学院分委会主任、《电力情报》编委会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稳定、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两项、电力局厂技改等项目;“电力系统事故分析专家系统及其在线实现方法"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力系统无功电压辅助控制专家系统"论文获能源部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主编高校教材《电力系统基础》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寄语:

人生要有奋斗目标,锐意进取,锲而不舍。当代大学生要热爱所学专业,刻苦钻研,立志成才,不受功利影响,不虚度年华。国家改革开放大业,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张文勤

专业调整到北京

1948年11月,我的家乡辽宁省新民县解放。当时我正读初中,开始接受党的教育,参加读书会及各种社会活动,思想积极要求上进。1949年7月,我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青团)立志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设祖国。高中时,受当时苏联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影响,觉得物理学科中的电学很有意思,未来当个电气工程师,为人民服务挺好。故考大学报志愿,选择了动力类中的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

1953年,我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

当时哈工大是学习苏联经验办教育的两所重点高校之一(另一所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计划完全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本科前三年基础课学习数理及技术基础、外语等。高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了:电力系统短路、发电厂电气设备、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等。

因为培养目标是电气工程师,所以实践环节很多。有水电厂、火电厂、电网运行实习和电气安装,还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

我的毕业设计是在东北电力设计院“真刀真枪”做的,完成了辽宁清河电厂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在工程实践的训练中,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先行的电力工业更加了解和热爱了。

与哈工大时期的导师朱物华院士

1959年本科毕业时,学校决定我留校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高频技术(即微波技术)。当时的指导教师是哈工大副校长朱物华教授,他是电力及微波方面的老专家,学部委员,学校想筹建新专业解决电力系统通信问题。后来考虑到朱校长行政工作忙,精力顾不上,改为专业教研室主任杨以涵老师对我指导,科研方向也改为电力系统了。

那时我的培养,完全按苏联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学制三年,一年半上课,一年半搞科研,撰写论文。但由于国家正处于大跃进的时代,紧接着是调整巩固政策。于是,我的培养计划及过程变动为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在实干中学习,所以我参加了电机系动模实验室的建设、牡丹江电力系统运行问题的调研、电力系统分析仪(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研制等。这些科学研究和工作,使我得到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锻炼。

1961年7月,哈工大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专业调整到北京电力学院。我们发电、高压专业三届的10名研究生随同到了北京。

我和一位59级的老大哥,按计划还有一年时间完成培养任务。时间不多了,电院又缺乏任何搞科研的实验条件,只好选择专业理论分析方面的课题,潜心做好理论研究,撰写毕业论文了。

经一年半的刻苦努力,1962年末,我完成了《具有励磁调节器的简单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分析》的毕业论文。经天津大学电机系副主任徐庆春教授评阅,于1963年2月15日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是徐庆春,副主任是学院副院长董一博。

我的毕业证书是研字01号。

所以,我是以北京电力学院名义毕业的首位研究生。至此,我结束了九年半的高校学习生活,1963年3月15日分配到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报到。

毕业分配去武汉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原为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3年院系调整时,由多所院校水利系组建而成。武水电力专业1959年开始招生。

校园座落在武昌珞珈山下,东湖之滨,风景优美,环境清静,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我在学院电力系发配电教研室,从1963年至1972年工作了近10年。先后承担了《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电磁、机电暂态过程》《发电厂电气设备》等专业课的讲授,主持开展了“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及发电”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时指导学生到发电厂、供电局生产实习。教学和实习中,我比较注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对电力事业的了解和热爱。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50年末大跃进混乱局面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时期,大学贯彻的“高教60条”拨乱反正,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培养人才的质量,使武水电力系的64届至67几届 毕业生,受到电力行业各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作为当时系里唯一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教师,起到了专业骨干的作用。

1966年,从“5.16”通知开始,全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首先从学校开始,高校成了重灾区。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造反有理使各级机构瘫痪,学校无人管了。

66 届学生正在做毕业设计,因停课闹革命中断,没有最后完成。我们教师也卷入这场势不可挡的洪流,参加了全国大串连。学生不学习,老师不讲课,教学秩序全被打乱。以后的日子是整天闹革命,大字报、大辩论、搞派性、打内战、清理队伍,抓反革命,所谓的什么“斗、批、改”,实为瞎折腾。

这期间,除在校内搞运动,全校师生还在军宣队领导下,到长江南岸的鄂西大山区扎根农村,住到土家族老农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历时一年多,68至70届学生才陆续分配工作。

我们教师回校后,又被组织去“五七”干校,下放到湖北京山农村,培养新型革命化的教师队伍,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五七战士”。直到1972年复课闹革命,学校迎来了“上、管、改”的首批工农兵学员,学院才在工宣队、革委会领导下办革命化的学校。

这一年,为解决家庭长期分居问题,经黑龙江省革委会特批,同意我调到黑龙江省电力局工作。我于1972年5月,我离开了武汉回到哈尔滨,与家人团聚。

服务东北大电力

我是1959年结婚的,老伴陈雅曾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分配到距哈市很近的双城县二中工作。那时我在哈工大读研住集体宿舍,1961年初她调到哈市19中学任教,我们算是到一起了。可1961年我随专业调整到北京电力学院,我们就又分开了。尤其当年10月我们有了大女儿,国家又正处困难时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承受的压力非常沉重。

1963年我分配到武汉,很快就遭遇文革,干部冻结,不能调动,家庭和个人问题都要运动后期解决。这一拖就是近十年,直到1972年我调回哈尔滨,此时大女儿已经11岁,二女儿也4岁了。

调到黑龙江省电力局后,我在调度处任专责工程师,负责全省电网运行分析、调度管理工作。

当时黑龙江省电力工业没有形成统一电网。东部佳鸡牡延(佳木斯、鸡西、牡丹江、延吉)为独立电网,电源分四处,电压为 220/110/35千伏。西部为齐齐哈尔及大庆地区亦为一独立电网,电源为齐市(富拉尔基)、大庆(安达新华),电压为220/110/35千伏。

两个电网电源容量都不足100万千瓦。

哈尔滨电网为东北电网最北端,由一条154千伏升压的220千伏输电线相连,靠丰满水电站供电。哈尔滨热电厂不到20万千瓦,电压为 220/66/10千伏,是受端电网。

东部电网为一东西向几级电压串联电网,长度为 200 多公里,电气距离长(阻抗大),运行稳定性差,经常发生振荡事故,造成系统解列,影响供电。

为解决问题,我参与并指导了东部网调2名技术人员搜集电网结构及运行资料,在东北电管局交流计算台(电力系统物理模拟计算工具)做了分析计算。得出结论是:电网结构不合理,系统静态稳定极限很低,传送功率过大,造成静稳破坏,系统被解列。

为此,我撰写了学术论文《电网结构与系统稳定》,于1978年在常州的“全国电网稳定问题”研讨会上交流。东部网调在采取了改善措施后,提高了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水平。

我在黑龙江电网进行的第二项重要工作是筹备西部电网与哈尔滨电网的联网工作。

为保证黑龙江西部齐富地区与大庆油田的可靠供电,必须将西部电网与东北主电网联结,发挥联合电网的运行优越性。为此,要在系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数字计算。当时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国内刚开始应用,我们就在纸带穿孔式TQ-16计算机上做联网方式及运行稳定性的分析计算,提出实现黑龙江东西部联网的规划方案,为省电力调度局的开张工作做了技术准备。

我的另一项任务是履行全省各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经常跟随局长下基层。几乎跑遍了各发电厂、供电局及各大变电所,进行技术指导、安全检查及事故分析处理。

同时发挥我做过大学教师的特长,举办电力系统调度培训班,对东北电网各级调度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沈阳、哈尔滨及丰满电厂举办了三期电力调度员学习,培养了专业人才,改善了因文革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电力生产事故频发影响可靠供电的局面,为东北电力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8年,我被评为电气工程师。

重返母校来华电

70年代末,文革错误路线结束,拨乱反正,国家走向改革开放时代。77年恢复高考,大学开始招生,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大发展,以弥补多年的人才培养断层,我也萌生了再回学校执教的想法。

华电支持并欢迎我加盟学校的恢复建设,派了专人去黑龙江省电力局商调。省局领导最初不同意,后无奈地表态:水电部一定要办,请部里下调令,我们执行。

最终在1981年8月,我和老伴顺利来到保定华北电力学院。

与恩师杨以涵教授

华电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北京电力学院。建校时只有电机电器制造、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热能动力装置、电厂化学四个本科专业。1961年哈工大的发电、高压及动经三个专业调整到学院,加强了电力专业的师资力量。文革时学校外迁邯郸、转至保定,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并在北京原校址设立研究生部开始招研究生。

1981年国家批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我到学院电力系后,即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稳定”等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1984年至1996年,我担任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教研室主任12年,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在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立下汗马功劳。该专业于2002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发电教研室被评为学校先进教研室。

与发电教研室同仁

我的科研工作是与研究生培养一起开展的。我1983年开始招硕士生,1988年协助指导博士生。指导研究的科研方向是“电力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完成课题“电力系统运行操作的专家系统”。在国内,是率先将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运行操作及分析控制方面,以解决电力生产实际问题,为近来提出的建设智能电网的目标开了先河,奠定了基础。

我们较早地成立了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室,我任主任,形成科研梯队。该项研究工作共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2项、横向与局厂科研合作项目多项,总计科研经费60多万元,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为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我指导培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生为朱永利、顾雪平、盛世清三人。指导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硕士生20多人为栗然、周明、卢锦玲、刘艳、戴庆华等。毕业后的他们,成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成为电力部门专业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

朱永利博士论文答辩

顾雪平博士论文答辩

盛四清博士论文答辩

我对研究生的培养指导热心,要求严格,强调学好专业基本知识,结合科研课题,独立完成学术论文。博士生要有创新思维,硕士生面向实际,在完成国家科研基金及局厂生产项目中,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习及培养中,我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经受锻炼,更全面地完成学业。如安排朱永利读博期间去加拿大高校访学;顾雪平去新加坡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盛四清到重庆大学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栗然、卢锦玲到珠海调研实习;周明到济南,张重远到上海,刘艳到广州、深圳参加学术会议及宣读论文等。这些举措,使他们更好地接触实际,开阔视野,有利于将来的工作。

对教研室的年轻教师来说,注重先培养后使用。如为某研究生班毕业的老师,促成其补做学术论文获得学位的机会;为方勇杰去英国留学提供方便,使其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同意清华推荐来的范玉超去法国留学,虽学完未归,但也培养了人才。

总结30多年指导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主要经验,有如下体会:一要选好项目,申请国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以及签订电力局厂横向科技项目。二要确定题目,尽量做结合实际问题的科研工作,先做开题报告,运用实际现场实验等数据地撰写论文。三要备好条件,为研究生完成学业创造物质条件(计算机等)及必要的经费开支。四要审阅论文,研究生论文初稿完成后,要详细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论文完成后,写出评语,并请同行专家评阅。五要组织答辩,聘请学术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举行研究生毕业论文宣讲及答辩。

经过这些严格的程序要求,保证质量将一个本科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更高专业水平的科技人才。作为指导教师,我们才算完成肩负的教学任务。

在讲课方面要理论讲透,联系实际,一碗水一桶水的关系。对于论文的要求,要用自己的语言写,不照抄照搬,论文发表若是签上我的名字,我必须审阅。

科研成果方面,围绕“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取得 “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 成果的几项科研课题,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有的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省部级科研鉴定成果多项。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其中:1990年“编写变电所倒闸操作票的专家系统”获保定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2年“电力系统无功电压辅助控制专家系统”研究论文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电力系统事故分析专家系统及其在线实现方法”,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材建设方面,主编的高校教材《电力系统基础》(45万字),1998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主审的专业教材《用电管理与监察》《电力系统概论》《电力系统设计参考资料》,均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校外社会活动,曾兼任全国高校电力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系统组副组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电专委会委员;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北电力学院分委员会主任;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

经常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交流教学科研成果,在上世纪80、90年代为华电重点专业学科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影响。

1991年,我获得院“七五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8年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评为“电机工程优秀科技工作者”。1992年晋升为教授,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2月退休。

关于我校优势学科建设。我校被确定为“特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校,这表明我校在优势学科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建设方面,可按照“985”学校的水平要求及重点投资。

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文革前沿用苏联的专业教学计划。即为各校的电机系,包括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即现在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企业电气化、电机电器制造、高电压工程、电气测量等。解放前的电机系不分专业,强电、弱电(无线电、电信)不分,学生出来凡电方面的啥都干。

当时的哈工大,是按照苏联的教学计划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重点示范学校。而清华、交大、浙大等校,则是后来者。所以说哈工大的发电专业,应该是名列全国第一。

我校的电力专业骨干力量,为1961年由哈工大调整到北京电力学院的电力、高压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北京电力学院62、63届本科毕业生,是哈工大57、58年入学的统招生。

我们这批随专业转来的10名研究生是哈工大发电、高压专业59至61届本科毕业生,而当时的北京电力学院,还不具备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和资格。全国高校从1959年起,只有清华、交大、天大、浙大等重点学校,开始按苏联的副博士研究生计划培养。由此可以说,是我们这批研究生的到来,使北京电力学院占有一定的先机,使得学校在1978年能进入全国重点高校,而后进入“211”学校系列。

发电专业第一批1981年设硕士点、1986年设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后进入“985”重点学科创新平台之列。在这一点上,发电专业及其带头人杨以涵教授是立了头功的。

当然,我们这批研究生,既成为学校培养研究生的首届,也为学校后来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我们很自豪!现在高校各类评比中,我校的电力学科,与清华、交大、浙大、华工等,是处于同一层次的。

回到母校任教后,我为本科生讲授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稳定等专业课,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主编了高校教材《电力系统基础》等。在担任发电教研室主任的12年中,我投身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在1986年,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做出了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对每一位研究生都严格要求,强调学好专业基本知识,结合科研课题,独立完成学术论文。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联系电力单位让学生去调研实习,推荐博士生到国外去访问学习,使学生经受锻炼,能更好地接触实际,开阔视野,更全面地完成学业。我承担的课题“电力系统运行操作的专家系统”,在国内率先将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操作及分析控制领域,开创了电力系统智能技术应用的先河。

一直以来,我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培养,关怀教研室年轻老师的成长,不忘关心学校的发展,在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大好的新时代,学校应当聚合全校力量,发挥两地办学的优势,将华北电力大学办成一所具有能源电力专业特色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共同努力。

退休生活亦精彩

2000年,我65岁退休,又返聘一年,继续讲授《电力系统稳定》专题课及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但总的来说教学科研任务减轻了许多,负担小了。

再就是评审研究生论文,参加浙大、东大、哈工大等校的答辩,以及电力技术成果的鉴定会等社会活动。

退休后的生活,首先要保重身体,适当锻炼。打乒乓球、散步等,量力参加公益活动,出外旅游等。大女儿在南京工作,我们常去那休闲度假,小女儿在北京,可经常往来。我俩还带着二女儿一起去了桂林、贵阳黄果树、重庆经长江三峡到武汉旅游,在海南三亚度假两个月。观赏大自然美丽风光,陶冶情操,使身心更健康。平时,我和老伴都积极参加学院有关活动,离退休人员联欢会以新年团拜等,多与大家接触,不仅生活不孤独,精神上也很快乐。

岁月如歌

与学生喜庆金婚

与三个女儿共庆金婚

2004年1月5日,我70岁生日时,留校的学生与家人一起,为我举办了70华诞欢庆纪念,并邀请了系领导和同事参加。我作的七律感言《忆往昔》,发表在2004年4月《华电校报》第4版。热热闹闹中,回忆了绵长的岁月,得到了学生和孩子们的祝福,并增强了师生感情。留下不少照片和录像,闲来看看,心情很是舒畅。

2009年,对于我们很重要。

6月,我偕老伴参加了哈工大电机系本科毕业50年、53至59六年制校友聚会。我们这群青年学子的暮年相逢,话不尽的同学情、离别情,一幕幕难舍难忘。

10月10日,是我们结婚五十周年的纪念日。1959年的那个金色的十月,我们携手相牵,走进婚姻殿堂。家人和学生一起,为我们庆祝了金婚纪念。我们还仿照电视剧《金婚》拍了婚纱照,补上了老年人缺失的幸福一瞬。

那天,学生们和三个女儿女婿向我们老两口表示了热烈地祝贺,外孙子女请大家吃了喜庆的大蛋糕。我们俩激动地发表了金婚感言:

喜庆金婚五十年,分居十载经考验。

育人教书为师表,教育事业做贡献。

女婿女儿皆孝顺,马也可爱帅唐然。

耄耋之年更恩爱,白头偕老度晚年。

热心公益办实事

2021年的初夏时节,电力系网站的“杏坛春风”栏目,要在2016年已经发表在《华电记忆》上的原稿基础上,补充一下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

我今年都86周岁了,腿脚也都很不方便了,听力也下降得厉害。我和老伴基本上每天就在楼下晒晒太阳,不远走了。

2017年,我们到南京在大女儿家生活了10个多月,小区环境很美,植被非常好。可一户一梯,基本上没有邻里关系。孩子们一上班,家里就是我们老俩口。况且我们在那生活,总是感到气候上的不适应。加之人际关系不熟、公交出行不便、医院距离较远等情况,在我做完手术,与国外回来的外孙子女会面后,我们便回到了保定。

生活上,我们很简单。

除了我们互相关照之外,还请了护工,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当然,早餐和晚餐,我还是尽力自己动动手,这样也是活动活动手脚。老夫老妻一路走来,走过了金婚、钻石婚,相互间能一直陪伴,我也很知足了。

我们每天看电视新闻、晚间新闻和海峡两岸,每年订阅参考消息。我还喜欢看看篮球联赛,排球和乒乓球比赛。

学校的《华电记忆》,我是一直没离手。前些日子,经常与崔翔聊聊过去的事,他在记忆7中记录的事情,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朱永利说了只要印出来,就帮我要一本。现在家里还有一些专业技术的书,想奉献给学校。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这个1984年12月入党的党员,今年还被离退办评为优秀党员。当年在新民中学读书时,我就担任学生会主席,后在哈工大电机系读书时一直任班长,一辈子操心惯了。所以,我理解的一个党员的不忘初心,就是要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如何共同努力将两地办学办好。借助国家雄安新区的大力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青年苑门口的永华北路安装了交通护栏后,使得整条路的交通无序状况得到改善。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院里几百户上千人的出行,不太方便了,尤其是院子里还设有学校的幼儿园。老老小小的回家,或者下了公交,还要绕道到十字路口、或者学校大门口。咱们院一些老人拄着拐杖,行动不便,年轻人跨越护栏,也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十八大前后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一次次的给交警大队打电话联系,这辈子爱操心的倔劲也上来了:“你们来看看,为什么不能将护栏打开个口子,方便大家,保障安全呢?”希望他们能借党的“十八大”东风,为老百姓开个护栏通道口。

最终,他们完成了这事,我也很开心。

前些年,院中的14号楼边,堆积了些建筑垃圾,长达8年的时间,也没有清理。实在看不下去了,我直接去找了学校负责的领导反映。后来,有人来清理了,还添置了些运动器材,改观了居住环境。

2003年前,咱们青年苑家家户户,是在院子中设立的煤气罐小房中换气的。读《保定晚报》时,我知道了保定也开始为用户安装煤气管道了。这当然是件好事,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了。再去找学校领导雷应奇,他非常支持这件事。没想到煤气管道铺设好后,按照煤气公司要求,各户必须自费100元安装煤气安全表时,又碰到了阻力。离退办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我在会上对大家陈述了这事的推进过程和意义,大家统一了认识,同意缴费。

管道煤气通了,原来的煤气罐小屋还很突兀地矗在院子里,听说后勤要当作仓库使用。我们找到相关单位积极陈述:95年以前,这里是没有煤气罐小屋的,现在应当拆除!

现在,院子里的快递都扔在大门口的架子上。疫情之前快递都是送到家门口,大家赞扬快递小哥做到了“两头到家门”。防疫期间,小区封闭,不能进院,但我们的小区里都是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没有交接手续,也可能造成快递的丢失,应该请有关单位想办法解决。

我觉得只要是关乎群众利益的事,就没有闲事,就是我们党员应该站出来去管的事。

逝去的是岁月,老去的是我们的年龄,越发不便的是我们的肌体,可我们的头脑依然清晰,还可以为公众办一些实事。

过去我们能够在讲台上,自豪骄傲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今天,我们同样可以在寻常的生活中,做点我们力所能及的的事情,找到人生的价值!

我企盼,在耄耋之年,不忘初心,关心国事,热心公益!这,就是我这个退休老教授、一个党员的内心告白!

后记:

张文勤老师在多年工作中兢兢业业,为学校和电力工程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学校培养了多名优秀教师、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退休后的他仍以教师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张文勤老师夫人真情告白与自己相濡以沫共同生活60多年的老伴儿:

人生自律

善良本性守纯真,诚信待人坦荡心。

事业专研多奉献,深情爱国近亲人。

张老师夫人称:张文勤这人连生气都是纯真的!

衷心祝愿张老师和夫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四世同堂,共享受天伦之乐。

四世同堂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