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旧版新闻网
首页 -> 理论探索 -> 正文

本科生科研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

作者:杨晨光  来源:   时间:2008-11-06  点击: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1年来,3000多个学生项目获得资助——

 

本科生科研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

 

  本科学生站在讲台上作学术报告,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展示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听众也都是本科学生,他们会不时地向报告者提出问题,有时还会激烈争论。这样的画面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举办的以大学生为主角的论坛,参加论坛的400多名学生,都来自于首批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从主持人、学术报告人到听众,都是本科学生,称得上是一次大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盛会。


科研创新必须走出课堂


  “草莓采摘机器人”“城市路边垃圾桶自动换袋机械手”“洪水灾害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评估”……看到这些题目,你会发现,很多学生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针对性,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此次论坛就是这些项目中优秀代表的集中展示。


  此次进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覆盖了理、工、经济、教育、文史哲等11个一级学科门类,其中跨学科研究占据了相当大比重。三年级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占到参与学生总数的63%。当组成科研团队后,各年级学生都有参与,其中2%的学生还在读大一。


  论坛点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说:“尽管有些学生的项目是跨学科,但是做出的结果比一些专业人士还深入,这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学科交叉、分工合作的科研过程,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中南大学学生张常亮说:“这不同于课堂学习,仅仅满足于课本,很难发现其中的创新点。我们要上网搜索,请教老师,独立思考,实验验证,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以前课堂学习所欠缺的。”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中国政法大学大三学生庄玉武带领的4人小组把所有的寒暑假和国家法定假日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实地调研。几个学生跑了上海、深圳、哈尔滨等数个省市的工地、工会和劳动保障部门,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半个月,仅庄玉武自己就和几百名农民工面对面交谈,最终使他们所做的项目“劳动合同法实施与农民工维权研究”拥有了有说服力的翔实数据。


  回想起这段经历,庄玉武坦率地说:“当我身处农民工的工地和简陋的工棚宿舍时,我才明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底层劳动者到底意味着什么,第一次进行实地调研,让我深切体会到计划与实践的距离。”


  实践教学环节应加强


  南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伟刚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自己读大学时,曾经到实验室做老师的助手,那时的老师看重的是研究生,并没有培养本科生做科研的意识。因此,张伟刚只是在实验室做一些诸如整理仪器的工作。


  如今,作为指导教师的张伟刚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时,不禁感慨道:“以前教师授课侧重于讲理论、重结果的知识传授,而现在很多教师有了问题意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体验科研的全过程。创新计划的实施,一方面让教师有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科研、激发他们创新潜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避免学生把“创新”作为一个临时项目任务来对待,不少高校以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开始反思课程教学,削减一些教学内容落后、设置重复的课程,将创新实验项目嵌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环节。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全校绝大多数必修课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考试制度改革,有20%的课程实行了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改革。而电子科技大学已将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学时调整到总学时的25%以上。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副组长、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表示,事实证明,通过这个项目,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更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强调“做中学”,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创新过程比成果更重要


  作为高校质量工程的建设项目之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每个项目国家资助1万元。该计划实施一年多来,有3000多个学生项目获得资助。


  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科研潜质,对社会、对生活的深刻关注,以及研究方法的多种多样,都让专家们赞不绝口。同时,专家们依然对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在报告中都强调发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文章、获得了什么奖励,这种太执著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急功近利。”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吴俊勇说,“创新性实验计划与以往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不同,它看重的是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受到了哪些教育最重要。”


  吴俊勇的观点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赞同,中南大学教授郑洲顺坦言:“过分局限于成果的提交,就会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对过程有所忽视。只要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即使失败也是一种体验,也是可以允许的,关键在于这个过程给学生带来创新思维和实践方面的收获。”郑洲顺还发现,很多作报告的学生提交的学术报告中都没有列出参考文献,这让他感到很遗憾:“这是学生在学术文章规范上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科研的道德问题。”


  尽管学生做的项目和正规的科学研究还有一定差距,尽管不少学生项目属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完全由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还不多,专家们还是充分肯定了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培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视频吉大更多>>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吉首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闻热线:0743-8677808   E-mail:js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