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饶明月 图片/方卫东 校长办公室】8月13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层管理干部到吉林大学调研培训。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以“我从导师那里学到了什么?”为题作培训报告,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主持专题报告会。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党委书记、初中部校长刘丽君等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校区中层管理干部276名教师参加调研培训。
“什么是大先生?”“如何做才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张希通过分享自己与吉大沈家骢院士、德国美茵兹大学林斯托夫院士中德两位导师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大先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以及他对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思考。张希表示,“大先生”都品格高尚,都是学术典范、育人楷模,但也并非高不可攀,他们总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们都非常热爱教育事业,总能从学生身上看到比学生自己看到的更多的天赋和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天赋和能力。他指出,教育应该追求熏陶影响、潜移默化,老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
张希指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培养和放大他们的专业兴趣。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开科学之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抓住重要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勇于跳出藩篱、打破陈规、跨越边界,这是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跨越学科边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需要多一点鼓励和不怕失败的勇气,好老师应该关心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面对问题的态度,遇到问题就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总是比问题多;好老师要不吝惜赞美之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学生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这也是教育的力量,
“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两个人各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便拥有两个。”张希通过引用乔治·萧伯纳的名言说明学术交流的力量。他指出,一个人可能是一个方面的专家,但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专家,协作和合作一直贯穿研究的始终,友谊信任是前提,专长互补是基础,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往往能带来更有效的发展。
刘丽君向吉林大学对此次调研培训给与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向张希校长所作的这场内涵丰富的专题报告表示敬意。她表示,张希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帮助师大附中各位老师新学期伊始重新思考教师工作的内涵,未来工作中主动发现学生的志趣,在教育全过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和为人的示范,对青年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刘丽君介绍了近年来吉林大学和东北师大附中通过开展各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哲学通识、法学通识、医学概论等大学先修课程,开展“人文大讲堂”和生涯规划课程等系列活动,为了“学生培养”这一接续而为的共同事业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她希望附中全校干部同志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明确形势、提升观念、触动思考,在学校高质量系统发展中肩负责任、发挥影响、带头行动,从观念到行动产生影响和改变学校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改变性力量、落地性实绩。
专题报告前,调研人员走访调研了吉林大学校史馆、黄大年纪念馆、地质博物馆和综合极端条件高压科学中心,通过调研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吉林大学的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学科特色与科研进展。
吉林大学校长办公室、教务处、附属学校管理办公室和吉大附中实验学校、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专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