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回首奋进路·迎接党代会】刘龙:三个推动,瞄准高质量发展向“新”提“质”

发布日期:2024-12-06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刘龙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江南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回首奋进路•迎接党代会”“擘画新蓝图•聚焦党代会”“启程向未来•贯彻党代会”系列报道,立体展示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典型经验等,深入探讨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江南人如何凝心聚智、改革创新、谋求发展,进一步提振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使命感,奋力答好“教育强国、江南何为”的时代命题,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江南新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围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大部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路径。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重要交汇点,高校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在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担当科技创新重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发挥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

“量体裁衣” 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向“新”而育

2024年1月,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学院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以生物工程一级博士点申报为抓手,统筹优化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内涵、研究方向、师资力量等学科建设要素,谋划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推进学院双峰学科战略布局。在2023年上海软科学科排名榜中,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继续保持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1位。另一方面,紧密关注前沿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布局新赛道、新领域。2024年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并开始招生。国家发改委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要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新增的合成生物学专业将以生命科学、化学、工程科学、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以人工细胞工厂和绿色制造为特色研究方向,旨在培养适应大生物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可解决合成生物学领域科学技术问题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

“有的放矢” 推动有组织科研攻关向“新”而行

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内涵、特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的引领作用,统筹优势资源,从创新基础建设和创新主体建设两个维度持续赋能科技创新,在培育、增强、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持续发力。一是聚焦科学前沿,强化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工业生物技术、糖化学与生物技术等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新增中国轻工业微生物组学与生态酿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积极布局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提升资源争取和高水平人才引进能力。二是聚焦有组织科研攻关,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举办生物制造与未来食品前沿技术高级研修班及产业对接交流会等,进一步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前瞻性布局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领域,集聚科研资源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提升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水平,解决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靶向性。三是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聚集高地。面向教书育人、基础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团队引进+重点补充”的师资建设方案,凝聚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面向青年教师实施专项支持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挖掘并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与生态。2023年以来,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人才6人。

“不拘一格”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向“新”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高校在创新全链条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学院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通过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深化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推动“0-1”的原始创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第八轮任期以来,横向科研经费持续增长,落地千万级企业服务项目16项,其中2千万级项目1项,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一方面,以理事会为纽带,搭建校企交流联合平台。2024年4月成功举办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大会,理事单位从2018年首届68家扩容到103家。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和学术论坛,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走深走实,在生物制造领域,积极服务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与行业企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打破校企、校地传统合作模式,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实现科研团队与企业点对点高效、精准的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选育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相关工业生产菌种的国产化,该技术在多家企业进行了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视校地合作,通过建立地方研究院、技术转移分中心,实现优势技术辐射地区特色产业,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2024年1月,由生物工程学院管理的,江南大学-无锡高新区合成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在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成立,它将充分发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定向培养产业核心人才,深入解决行业关键问题,促进更多合成生物产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在无锡高新区转化落地。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落实“奋进计划”承上启下的一年,生物工程学院将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内生动力,凝“新”聚力,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为我国发酵工业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