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铃还须系铃人,显然拥有一个本科专业就成了光电子系存在的关键。仔细研究国家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后,我发现虽然在工科专业目录中砍掉了光电类专业,但在理科专业目录中又新增加了一个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经了解,这个专业是由我国理科院校的光学专业更名而来的。但是,由于原光学专业学生毕业分配困难,所以在新的专业目录上该专业前加了两个星号(一个星号属于控制申报类专业,两个星号是属于严格控制申报类专业)。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了我们绝望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也给光电子系带来了一线生机。
我们冷静分析了申报新专业所具备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我们的优势有:一是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激光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有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成果;三是教师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科研论文,出版了二十多部较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四是从1990年开始,光电子系就进行了“调整专业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增强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改革,该项成果于1996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于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是负责人)。申报工作的不利因素有:一是按照教育部规定,1998年11月上旬必须提交申报材料,如果学校同意我们申报新专业,时间也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申报准备时间异常紧张;二是所申报专业授予的是理学学士学位,我们是工科背景申报理科专业,评委怎么看;三是新专业是属于教育部严格控制申报的专业,这点对我们尤其不利。
基于以上原因,要想得到教育部评委三分之二多数支持同意,我们心里的确没有底。但我们已经被逼到了绝境,也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当时我与系主任黄德修教授商量后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做最后的努力,为了申报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召开系党政联席会议,统一思想,研究部署下一步行动方案;第二,由我起草一个给周济校长的报告,详细阐述我们申报新专业的理由、具备的优势及我们的具体设想,争取得到校领导的支持;第三,与教务处及王筠(原教务长)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
在给周济校长的报告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国外,尤其是美国光电子学科及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回顾了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陈述了我们申报该专业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特别提到了:“我校光电子学科是在朱九思老院长的关怀与支持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误和不作为致使光电子系被撤销,那是要负历史责任的。”报告中,黄德修教授还加了一段话,大意是:21世纪是光子学时代,国际光电子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美国有一个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光谷”,我校不应该失去这个发展机遇。报告中,我们强烈请求学校同意我们向教育部申报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并立下军令状:如果申报成功,学校保留光电子建制,如果申报不成功,听从学校安排。报告是我在国庆前新生军训阅兵式上送给周济校长的。大概在国庆节后,周济校长给我打电话,同意我们提出申报新专业的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我们的实力和学校支持,1999年年初传来好消息,我们申报新专业的申请得到了评委全票支持,新专业申报成功。据了解,当年教育部只批准了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两所学校新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申报成功后,光电子工程系的建制得以保留。2000年,武汉开始建设“光谷”,同年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校所有专业湖北省招生录取分数线中位居第一名,并一直延续多年。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高校有关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发展方向的争议,因为就是这场争议导致了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的消亡。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的前身是光学仪器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光学仪器的发展方向,在我国高校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北派”观点,认为光学仪器专业应向光学精密仪器方向发展;二是以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南派”观点,认为光学仪器应该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发展。这种讨论持续了多年,并影响了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其结果就是教育部采纳了少数高校建议,将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检测技术与仪表、精密仪器等专业合并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取消了光学工程工科专业。但几乎同时(1998年),在王大珩院士大力推动下,国务院学位办同时公布的我国新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将光学工程新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现在看来,这场围绕光学工程学科的争论本属正常学术讨论,双方都是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优势,以及学校所处地域光学工程产业发展和结构阐述了各自立场,这种学术争论是不具有排他性的,或者说没有对与错。遗憾的是在制定新的专业目录时,轻率砍掉了光学工程工科本科专业。
专业目录公布后,全国曾经拥有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的高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进入21世纪后,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光检测与图像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等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全球光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光电子产业发展对光电人才需求的形势,南京理工大学向教育部申办光电信息工程工科专业获得批准,不少学校也先后新开设了光电类专业。截止到2004年,全国开设光电类专业的学校达一百多所。为了改变群龙无首的被动局面,2004年兰州会议后,由天津大学郁道银副校长牵头,浙江大学刘向东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金伟奇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秦石桥教授及我等五人商量向教育部提出设置“教育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成立“教育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郁道银,刘向东、金伟奇、秦石桥和我任副主任委员。2010年后,教育部又进行了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将所有光电类专业归并为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在,我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1999年前后,在周济校长倡导下,学校成立“信息特区”,特区包括电信系、自控系、计算机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子系、激光研究所和图像识别研究所,并成立了信息学院,院长是黄德修教授,信息特区所属各系、研究所的系主任、所长任副院长。当时,我兼任信息学院副院长,负责信息学科大类本科教学改革工作,2002年,制定了基于信息学科平台课程的信息学科大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1989——2005年的16年中,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取得了以下几个标志性成果:一是2003年11月,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全国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二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三是获得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四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为A++,稳居全国100多所高校第一名;五是华工科技公司上市,激光产业化获得成功。
2005年12月,学校决定,将分开16年之久的光电子工程系和激光研究院重新合并,成立了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劲松教授任院长,我任党总支书记。2003年11月,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黄德修教授任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7月,学校决定将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与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骆清铭教授兼任院长,林林任党总支书记。五年后的2012年,学校决定将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合并,成立了光学与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张新亮教授任院长,刘继文任院党委书记,同时,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筹)再次独立,骆清铭副校长兼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三国演义中有句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必要的学科调整无可厚非,但不易频繁变动,因为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2012年我退休后,得知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与浙江大学的光学工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列第一名,这应该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本人对我校光学工程学科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并时时关注它的发展,衷心祝愿我校光学工程学科越办越好。
因时间久远,如以上回忆有误,敬请谅解。
(杨坤涛口述 ,吴瑞芳访谈整理。杨坤涛,光学与电子信息技术学院退休教授,曾任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2007年12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曾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