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春教授团队招聘博士后
招聘岗位及招聘条件
一、招聘岗位
博士后
二、岗位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2. 工作踏实勤奋、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恪守科研道德,符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招聘条件/hust/mu_postdoctor/info/1007/2928.htm;
3.年龄不超过35周岁,身心健康,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发表过领域内高水平论文,具有较强的英文写作与口语交流能力;
4.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物理、材料、化学等领域的专业背景;
5.优先考虑以下研究方向相关经验者:
(1)分子动力学、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机器学习等相关理论计算;
(2)微纳尺度相变传热与流动研究(实验和计算模拟均可);
(3)高功率电子热管理器件设计、制造等技术;储能/相变材料开发及表征技术;
(4)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优化技术
薪酬待遇
1.博士后聘用期限为2年起,年薪22万元起,优秀博士可面议。
2.团队提供领先的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课题组经费充足,协助博士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3.校园环境一流,提供子女入托、入学、成果奖励、公费医疗、社会医疗报销及其它社会保险等,福利参照学校正式职工。相关待遇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规定执行:/hust/mu_postdoctor/info/1007/2928.htm
应聘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邮箱:zcliu@hust.edu.cn (邮件主题: "博士后申请+姓名+手机号" )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清洁能源大楼
团队简介
热科学与工程实验室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依托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等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创平台,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A类与两期国家“双一流”学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传热强化理论与技术、工业余热回收和节能技术、电子器件冷却和航天器热控、微纳尺度传热与流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与应用、燃料电池热管理、建筑节能与太阳能热利用等。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一流期刊收录3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材及专著6部。在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领域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和国内多家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团队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实验室网址:/hust/mu_energy/mu_tsl/
刘志春,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MIT机械系陈刚教授课题组访学。2014年11月晋升为教授。学术兼职: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管专业组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换热器委员会委员,《节能技术》、《Processes》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合作项目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器件散热与控制技术、传热强化理论与技术、质子交换燃料电池中的水、热管理以及微纳尺寸下能量传递与转换。科研方面,主持或完成包括国防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以及“863”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国家或者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及包括航天一院、航天八院、中船701所、中电29所、华为、中兴、格力电器、申菱空调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项目十余项,作为技术骨干主要参与了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上发表2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19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排名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排名3),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排名2),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7,排名3;2007,排名5),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8, 排名5)。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南三楼522 邮政编码: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57406 传真:027-87542527 E-mail:postdoc@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