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用诗歌智慧装点生活
发布时间:2017.11.30

来源:记者团 编辑:吴婕 见习编辑 尤金瑞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周曼莉)2017年11月28日晚7点,第2209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C103教室举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胡晓明继续与同学们探讨生态与诗歌,本场讲座为“现代生态文明与中国诗词智慧”的下篇。


      胡晓明首先便强调了生态意识,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应该根植于所有现代人的心底,它包括史观、权利、忧患、责任、价值五个方面。他指出人类文明经历了黄、黑、绿三种史观代表的阶段,“黄色代表农业社会,当时还处于缓慢破坏生态的阶段;黑色象征着工业社会,生态破坏愈发严重;而绿色意味着绿色发展,寓意着人类历史正全新的展开。”


      而在胡晓明看来,这就颠覆了西方文明的大前提——一维性和原子化,这种理念代表着西方社会的现代价值逻辑。一维性和原子化理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世界是一维的,时间呈直线过程,万物都将走向死亡;人生是一维的,永远向前,不断生长,无法停止;社会是一维的,充斥着对列、相争、进步与进化。


      胡晓明回想起上场讲座的最后一个问题,当时有位同学认为现代西方的这种逻辑源于资本,他不无遗憾的说:“可惜今天那个同学没有来,对他昨天的问题我有了更好的想法。”,他又补充道:“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不是资本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的种类问题。”不论是人类独霸世界、智人的兄弟尼德安人被智人消灭时,还是在人类走出非洲、遍布地球、按照人类的游戏规则塑造地球的阶段,人类都永不停止征服、不断进步。他特意提到:“但是这也具有二重性,既创造辉煌,也可能走向毁灭。”


      “既然我们的生态存在这么多问题,就不得不谈到治理思想了。”胡晓明笑着向听众展示了习总书记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些思想其实都根植于中国的儒道思想。”而“道”根本上是一个生态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寓意着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所有事情讲到底都靠内在生命阐发,胡晓明这样解释:“‘天地人共生万物也’是习总书记的思想源头,而‘万物并作’的‘作’在这里就是‘生’的意思,万物并生、和谐共处是古人追求的自然境界。”


      他提到古代设有山虞、林衡这两个官职,借此指导民众按照节令砍树,真正做到了“斧斤以时入山林”,这就是一种生态忧患意识。而在介绍生态的美学价值时,胡晓明则提起其与妻子同游东湖的感受:“树高河堤宽阔,不比西湖逊色。如果说西湖是女性之美,东湖就是男性之美。有这么多水把人围在一座宜居的城市中,是多么温柔的幸福啊。”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涉及很多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大自然其实就是人化、诗化的自然。胡晓明则认为古代诗歌包含了更多的“诗性智慧”,他从古人的衣食住行方面各举例子,为“诗性智慧”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衣。“卿卿买得越人丝,贪弄金梭懒画眉。女伴能来看新聂,鸳鸯正欲上花枝。”这首诗亦花亦人亦物亦景,既写了绣花之人,也谢了衣物上纹饰的精美。


      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请别人留下喝一杯酒,竟能够说得如此美?“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胡晓明觉得此处的柳花最为生动,如果少了这一句,李白笔下这杯最美的酒便也消失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唐代的侠气与少年跃然纸上,展现盛唐气象。


      住。“最好的建筑是‘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细雨和摇曳的树木让房屋显得更加美好。”胡晓明如是说道。


      行。胡晓明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幽默地打趣道:“现在的人表达思念拿起电话就打过去,多没有诗意,不会学古人把思念寄给天上的月亮,让月亮去表达思念。李白多厉害呀,他发明的同步通信卫星就是月亮,这真是一个伟大诗人的伟大发明。”


      讲座临近尾声,胡晓明表达了他对广大学子的殷切的希望:“多读经典,便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体悟美好。”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