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她对学生心理疑惑的倾心细听和悉心指导;目前与她预约心理咨询的档期已排到下个月;她开设的生涯发展的选修课和讲座总是火爆异常……她就是在湖北高校中首开《生涯发展辅导》课、深受学生爱戴的杨一平副教授。
今年教师节,人文学院杨一平副教授再次荣获我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杨一平作为我校政教系德育教研室的老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多数同学是通过公选课《生涯发展辅导》和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开设的心理咨询,才认识并喜欢上这位和蔼亲切、干练热情的“心灵医生”。
说责任:“学生没有对不起我”
杨一平凭借优秀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深受学生喜爱,但当初却因意外才走上学生辅导工作。
杨一平本科是学材料学的,因为是党员,1976年毕业后,便留校在团委负责学生工作。“当时对这个工作一点都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我非常想做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事情,对领导的安排多少有点意见。”杨一平对往事很坦然,“但是,我仔细想想,我的学生并没有对不起我,我不能敷衍他们,我有责任做好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件事情,真心诚意的对待学生。”
为了工作,杨一平开始自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当时我没有任何基础,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来学习。一些关于价值论等观念的书籍或论文特别繁琐和艰涩,有时看得头都是痛的。但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坚持。”对学生的各种“疑难杂症”能轻松地“药到病除”,杨一平原来经历了这样的历练。“现在看书,我会看着看着就兴奋了,往往有种头脑中不断有东西往外冒的感觉。”谈到这里,杨一平一脸兴奋。
“我的工作是和学生打交道,经常会被他们积极向上的朝气所感染,跟这些活泼的年轻人在一起,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快乐,没有任何借口不热爱我的工作。”杨老师这样揭示自己的工作动力,“我其实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为同学们拨动了内心困惑的某个关键点。不过看到他们走出困惑,重拾自信,找到前进的方向,我发自内心的感到非常欣慰。”
谈规划:“观念比结果更重要”
2002年时类似于《生涯发展辅导》的课程,国内几乎没人涉足,一本来自国外的相关书籍,让杨一平决定开设这门课程,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指航领路。因为此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为了准备这门课,杨一平花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来设计如何讲授这门课。杨一平介绍到,该课主要是通过各种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可能做什么,从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好大学生活。
杨一平说:“我毕业的时候,那是一个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的年代,我才意外走上了教师这条道路。现在社会如此多元化,学生的自主性也强多了,他们有条件而且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人生方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针对规划问题,有同学质疑:即使把未来的道路都设计好,但未来的道路太长了,太多事情不可预料,自己的规划可能会因某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改变。对此,杨一平强调说:“规划的观念比结果更重要。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划的观念能让变化在自己的控制中,从而做出调整。不要以为规划之后一切便一帆风顺,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克服困难坚持理想,还是绕开困难调整规划,这都是生涯规划的内容。”
聊心得:“翻译好社会的需要”
谈及29年学生工作的心得,杨一平说:“我工作的核心就是翻译好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
杨一平除了带研究生作课题外,还承担着大量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本学期,她每周要给计算机、电信等5个院系的大一新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在学生看来,讲授这类课是不断重复的事情。但杨一平这样解释:“我是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授课的内容,就不觉得这是种机械的重复。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会针对其专业前景和就业趋势的不同而准备不同的内容。《生涯发展辅导》课每年的内容也是在不停的更新和调整。”
这些年来对学生德育发展指导工作的努力和探索,杨一平已深爱上这个舞台。杨一平计划将自己多年的心得和积累写成书,“但出好书要求较高,平时的事总是堆得很高,因此这个愿望就一直被耽搁了。”杨一平说,“不过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这个愿望。有很多同学需要生涯规划或心理辅导的帮助,但我无法一一亲自教授他们,但愿能通过我的书让他们同样受益。”
无论怎么忙,杨一平坚持——《生涯发展辅导》课一定要开下去,“哪怕我只有精力开一个班,但一定要让这个火种传承下去,因为学生们需要这样的辅导。”针对学生发展辅导“僧多粥少”的局面,杨一平表示,但愿学校能加强相关老师的培训和有关部门的建设,学校对该问题的重视也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 (记者团 陈荟君 李劲峰/文 李劲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