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辉:昔日“拍砖王”,今日弄潮儿
发布时间:2007.03.20

来源:记者团 编辑:肖舒楠 浏览次数:

    浏览新闻、泡图书馆、写评论三个音符是他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几年里,他在国内外200余家媒体发表评论八百余篇;在同届学生为工作焦头奔波时,他却坚定“真正优秀的人才要让工作来找他”的信念。带着这份筹码,他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成功走进梦寐以求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他便是我校“拍砖王”——新闻学院03级学生雷辉。

                                 厚积薄发,四年如一日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一个叫做‘可行能力’的概念,意指一个人免受痛苦,能够识字、有尊严地生活的自由。”在雷辉的时评里,常常有这样的理论论据,这些知识的储备都不离开他四年如一日的“预热”过程。

    大一时,雷辉还是个痴迷于诗歌散文的文学青年,一次课堂上,他偶然听起新闻专业刘洁老师提到,当今媒体极端缺乏评论和深度报道方面人才,他心里一怔,“自己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时评,实现一个突破呢”。心动后立即行动,2005年7月15日起,雷辉开始了每日一评。

    “蛰居在东湖东南,读书、写作与生活,笔将一天天的比剑更有力量。”雷辉的话道出了他的日常状态。六点半起床,浏览一个小时的新闻,泡图书馆,下午写时评,晚上继续啃书……常人眼中的书呆子生活,他却乐在其中。读书成了他的需要,“如果一天不看书,我就会怅然若失”。


                           笔耕不辍,从“中奖”到胸有成竹 

    “第一周,我写了5篇评论,结果竟然全部发表了!”原以为时评高深莫测的雷辉有了一个顺畅的起步过程。此后,雷辉对时评便上了瘾。 

    起步的顺畅,使得雷辉在高兴之余,也不免抱着一丝不安,“运气?还是实力?异样而复杂的感觉就像彩票中奖般,我心中并没有太多自信。”很快,2005年7月底,接触时评不到半月,雷辉遭遇自己的冰川期——投出去的4篇评论全军覆没。  

    “熟读时评三百篇,不会评论也会评”,赵振宇老师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他开始一篇篇一遍遍地研读中青评论员曹林的文章。同时,在时评写作不断深入中,雷辉也面临着知识被挖空的困扰,意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上的欠缺,他搜集好一大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书目,静心潜读,渐渐地串珠成链,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有了阿大致框架。 

    读、看、写与评论圈朋友的鼓励与支持,雷辉挺过了那段迷茫慌乱的瓶颈期,“评论关键在于坚持,”瓶颈中站起来的雷辉在评论上逐渐成熟,也更显自信,“现在我越发肯定自己的水平了。”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武汉晨报》、大连《新商报》、西安《三秦都市报》、广州《信息时报》、上海《东方早报》……雷辉的名字像星星一样闪耀在全国各大城市报纸上,数不清的稿费单四面八方飞来,最多的一个月他收到了近六千元稿费,这些犒赏与他每日一评的激情形成了循环。

                               水到渠成,让工作来找我  

    密切地关注时事,长时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时评给予雷辉的是比同龄人更少的冲动、更成熟的认识和更沉稳的性格。有人评价他的理论书生气、学院派,雷辉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弱势:缺乏采编经历,这更明确了他去南方做新闻的梦想。  

    还没为工作焦虑,《武汉晨报》、《三湘都市报》等四家媒体就主动向他敞开了大门,但雷辉还是怀揣着最初的梦想奔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招聘会。前两轮考试他成功过关,第三轮面试始,雷辉并不在状态,当他看到所在小组其他四人都来自武汉大学时,他突然捏紧了拳头,精神大振,“我一定能上,不输给他们”。他镇定自若地自我介绍,觉察到评委脸上露出了不经意的赞许,雷辉更加自信……

    “1月23号下午5时,有电话来,号码为:020……。我知道有戏了,这是广州来的电话。”回忆起一月底接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offer,他仍然掩饰不住欣喜,“我心中涌动着南方报业的‘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的激动!我成功了!”雷辉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将带着一如既往的勤奋、踏实、自信在新闻这条路上“尽全力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记者团 苏玲 唐婷)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