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际,新闻学院毕业生李鹏举行为期三天的摄影展“a frozen second(凝固的瞬间)”,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大学生活。摄影展吸引了众多同学驻足观看。
这样一位行走在路上的准新闻人,就这样诠释着他的新闻摄影梦想。
placeholder
技术,源于理论加实践
家里没有人学摄影,李鹏完全是“自学成才”。他说,小时候喜欢摆弄东西,玩过外公的一台海鸥120双反相机。而大一,在家人的支持下,则真正开始了他的摄影梦想,“我几乎借遍了图书馆关于摄影的书,自学!”
有了理论基础,还必须动手实践,摄影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多练,我相信勤能补拙。”李鹏认为,学新闻摄影,新闻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须懂的,其他学科知识也都要了解。因为是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到一定程度上,会碰到瓶颈,所以需要去看一些设计类、色彩类的书。“常去论坛、QQ群之类;每天都会看路透社、CFP和MSN上的精选照片,这已经成为了习惯。”而他的博客、校内网,跟摄影相关的内容,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的大学的生活就是记者团的生活”
李鹏在大二上学期加入了校记者团。这个团体,给他带来了大学最美好的回忆。“在这个工科院校,很难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而在记者团,我认识了马鹏飞。他算是我大哥吧,我们常常讨论摄影。而且,记者团以新闻立团,做新闻很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不仅摄影爱好得到发展,我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
07年6月,在露天电影场拍毕业生晚会“同歌同行”时,为了得到一张纪录全场的照片,李鹏甚至不顾危险,爬到电影场高高的石牌坊上,拍下了一张角度新颖的大合照。正像好友杨婧如形容的:他有着发现美的眼睛,追求美的恒心,以及捕捉美的灵感。
placeholder
同是摄影记者的李劲峰对他的评价是:他的照片很有灵气,构图和色彩搭配都很好。而且,他在记者团,做了两年的摄影记者,能坚持这么久的人确实很少。“有一次,寒潮来袭,我和李鹏一起去拍寒风中的景色。李鹏原本是戴着手套的。但是没拍多久,就把手套摘了,继续拍。”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他对摄影的一种执著。
在校记者团,也培养了他作为新闻人的责任感。这次影展,他的作品原本已经全部洗好了。但在14日,听说了裘法祖院士逝世的消息,就加印了一张以前拍摄的裘法祖院士在同济医学院百年院庆庆典上的照片。“以前也拍过他出席的一些活动,听说过他的事迹。所以,我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他的纪念。”
实习,纪录真实的生活
大二暑假,由于校记者团提供的机会,李鹏有机会实习两个月。“开始只是向《南方都市报》交了一些摄影作品,也没想过一定成功。之后,他们通知我可以去实习了。”
大三暑假,李鹏在《长江商报》实习。他说,大四这一年,差不多有9个月都在商报。整天在外面跑新闻,很辛苦,特别是摄影记者,要跑在最前面,要对自己和拍的照片负责。今年1月底2月初,武汉下大雪,李鹏天天在外面跑新闻,鞋都湿透了。“但是,我喜欢到处跑,而且摄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也很开心。我喜欢记者这个职业,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实习期间,有一次,我坐船过江,看到5个人跳进江里游泳。4个人的姿势都差不多,其中有1个人是在空中呈飞鸟状,两手放在身旁,身子直直地跃进江里。我没有多想,立刻按下了快门”,这也是出于一种新闻人的敏感,“时刻保持一种职业的态度。”
placeholder
大学,一路友情一路风景
去年,举行一年一度的“传媒人文化节”时,新闻学院04级辅导员夏长征找到李鹏,问他要不要在今年6月举办个人影展,作为告别校园的方式。李鹏觉得很好。于是,从那时就开始准备,搜集整理照片。今年,又得到了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耀的支持,院里给了他一定的赞助。除了学院支持,摄影展也得到了室友和大学里许多朋友的帮助。裁剪 KT板,粘贴89张摄影作品,是摄协朋友平莉帮忙,花了几小时,两人一起做好的;另一个师妹Ciel帮忙设计了海报;在影展的三天里,室友和其他朋友则帮他牵绳子、挂照片。李鹏很感慨:“很感动,朋友们帮了我很多”。
李鹏拍学校里的风景,很多都是以露天电影场为背景的:如雪天一对情侣在电影场漫步;07年“同歌同行”。“我觉得电影场是学校里最漂亮的地方。它是老建筑,门上写的还是‘华中工学院’,旁边都是树。我时间充裕的话,每个星期都会去走走,一个人在空空的电影场里思考,拍照。” 就像他影展里,一张以电影场为主体的照片图说里的那样:电影场留住了我们多少记忆,犹如一把遗失在角落里多年的口琴,一但吹响它,便是一首最动听的曲子。
“但遗憾的是,没有在电影场里看过一场露天电影。虽然我以后也会住在学校里,有机会再去看电影,但是,心境、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校园里最美的地方给他留下了遗憾。在毕业之际,在影展上挂出电影场的照片,作为一个留念。
他对生活充满感慨:摄影是纪录生活,展出的这些照片有的可能不算是好照片,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纪念价值;多年以后回过头来再看,它们都是最好的。
(记者团 陈敏/文 李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