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迎来了更加充满希望的一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向老有所为、心系学校的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过去的一年,我们既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的灾害和悲痛,又分享了举办奥运、神七飞天的成功和喜悦。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关口,回首学校30年的跨越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传统,已镌刻成无形的丰碑,成为华中大争取一流、赶超先进的唯一选择和力量源泉。
这种力量体现在我们坚持育人为本、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学校围绕“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加快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成立了启明学院、创新研究院恩明楼顺利奠基;教学成果迭出,新增11门国家精品课程,17门湖北省精品课程,3个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博士生张贤钦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细胞》上发表论文,学校作为首个试点高校开展了医学专业认证。
这种力量体现在我们进一步提升科研质量、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上。学校科技工作抓大促新,注重提高科研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08年,我校科学研究成果颇丰:国家自科基金批准项目数再创历史新高;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的质和量上均有新突破。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科技前沿的研究,先后参加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建设和中瑞联合超前无线通信研究。科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领导先后考察华中数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华工激光研制出国产高性能光纤激光器;NVD(下一代高清视盘机)产业化迈出重要步伐。
这种力量体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平台和基地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上。学校以大平台建设和基地建设为依托,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创新。2008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奠基,为我校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多学科的合作、交叉提供了重要平台。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组建等,进一步充实了我校科研基地的实力。学校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医科发展,召开了医科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医科发展的若干意见。光谷同济医院奠基开工也为医科提升水平,为医工、医理的学科交叉与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
这种力量体现在我们坚持开放式办学、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上。学校进一步推进教学、科研等向社会开放,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2008年,学校工作会议提出“抓目标、抓质量、抓人才”的“九字方针”,以全球化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校领导率队赴美国、欧洲延揽人才,学校的发展情况和人才政策受到留学人员的关注;学校首次面向全球招聘院长,国际心血管病著名专家王擎教授成功应聘,并产生强烈的人才“磁场效应”。12位长江学者应聘上岗;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学校与温州市政府协商,确立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的企业化运作方案。华中大—WISCO联合实验室奠基揭牌,使我校科研工作与企业需求进一步紧密结合。
这种力量体现在我们加快调整管理体制、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上。科学管理是加快学校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基础。2008年,学校对院系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考核,推动院系围绕中长期发展目标开展工作,汇聚人才队伍,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育人质量。科学技术发展院的成立进一步理顺了科技工作管理机制;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成立体现了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理科的决心。
总结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我们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也迎来了希望和机遇。只要我们具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信心、艺术和斗志,我们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去转化劣势,去竞争一流,去追求卓越。
200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放开拓,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做好“211工程”二期和“985工程”三期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执著的努力,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