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重医大对口支援-受援工作年会召开
发布时间:2008.12.31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同济医学院报道 宣传部 彭汉明摄影)1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受援工作2008年会在同济医学院召开。教育部高教司吴英策,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董志,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同济医学院院长冯友梅,两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代表参加了会议。

  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冯敢生主持会议。

  冯友梅在讲话中指出,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是国家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校与重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受援工作中,两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通过例会,双方总结工作经验,找出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相互学习和帮助,以对口支援-受援工作推动各自的发展。她表示,今后,我校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制定长远规划,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长远性,努力将中央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特别是要积极推动两校院系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两校各自的地域优势,资源共享,通过项目带动对口支援-受援工作,拓宽对口支援领域,实现两校发展的双赢。

  董志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对重医的全力支援。他认为:重医近年的进步得益于教育部政策,更得益于华中大的支持。在重医发展的关键时期,华中大通过对口支援-受援工作,在师资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重医及时的帮助。我校派去的师资不仅解决了重医全英语教学的教学工作,也带去了我校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培养了他们的师资;重医7年制学生在我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基础。他希望,华中大继续给重医提供更有力的支援和帮助,实现两校的共同发展。

  吴英策高度肯定了我校对口支援工作。他指出,因西部地区欠发达,对口支援-受援工作基本模式是“一边倒”,华中大在对口支援重医这样一个发展较快的西部高校探索了一条新思路,工作有特色,有成效,对国家实施对口支援-受援长远规划、探索对口支援-受援工作的新模式有启发,希望华中大和重医好好总结,将对口支援工作推动转化到各个层面,实现重心下移。他同时还传达了教育部今后对口支援-受援工作的意见,主要为:要树立长远支援的思想,要有长远工作规划,要形成多途径、多方式工作模式。

  据介绍,我校与重庆医科大学对口支援-受援工作于2001年正式启动,校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7年来,按照教育部的相关工作精神及重医的要求,我校在学科建设、联合培养7年制学生、师资队伍、科研合作等方面给予了重医大力的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1年,教育部实施“西部地区十四所重点建设高校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重医8门课程设立了“重点课程教师岗位”,我校教师承担了7门课程,在此期间,根据重医要求,我校11名教师赴重医承担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任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自2002年9月起,我校与重庆医大开始联合培养临床7年制学生,我校承担其第一学年的基础课教学任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化学与化工学院负责。化学与化工学院视重医学生为本校学生,从学业、生活、思想等各方面进行悉心培养和关心,已有596人顺利完成了在我校的学业,还有180名2008级在读学生;2007年,我校又接受32名重医教师前来进修学习或挂职锻炼;此外,学校还协助重医完成了《“质量工程”2007、2008年对口支援工作数字化教室建设方案》等,有力地帮助和促进了重庆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同时,我校的支援单位、专家教授和管理干部在支援工作中经受了锻炼,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受到了受援学校工作的启发,实现了两校合作共赢的局面。

  会上,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校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杨东亮作了对口支援工作汇报,教务处常务副处长马建辉、化学与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凯、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雄文等分别发言,交流了对口支援工作的体会,提出了今后的工作建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