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详解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向
发布时间:2009.03.30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3月27日上午,我校校友、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管理学院报告厅作了“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向”的专题报告。作为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的第二场,这场报告吸引了全体在校校领导、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到会聆听。教育部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第九组组长、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渝钦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路钢主持。

  巴曙松的报告主要分为“当前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如何评估中国经济的走势及存在的问题”两部分,他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及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

  巴曙松首先从即将于今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20国首脑峰会讲起。他认为这次大会是占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20国主动携手、共度时艰的一次大会,也是各国按照各自实力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的新一轮实力的角逐。虽然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但在美国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由于缺乏足够成熟的经济理论和政治工具对全球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中国等一些新兴国家仍然缺乏足够的谈判筹码,只能在不打破现有格局的情况下谋求更大的发言权。

  巴曙松用“去杠杆化”和“再平衡”两个关键词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解释说,经济学意义上的“杠杆”即资产价格和资本金的比率关系;所谓“杠杆化”,即提高经济中的债务水平。去年破产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正是由于其高达36倍的杠杆率,使其资本金面对资产价格3%的微小调整便消耗殆尽,最终导致破产。类似的情况使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当前,美国整个经济体系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便是“去杠杆化”。而与欧美国家的过度负债和高杠杆率相比,中国政府的负债水平较低,资产负债状况更为稳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来实施必要的赤字财政,即适当的“杠杆化”。

  巴曙松指出,美国的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前表现为“高消费、高负债”的增长,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低价位商品和大量购买美国债券为基础的,是一种脆弱的、不均衡的“平衡”。在这种格局下,美国长期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流动性的过度投放、住房信贷市场和次贷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将金融风险积累到有史以来最大的程度。而经济危机就是对这种脆弱稳态经济的剧烈调整,使全球经济从此前的显著失衡转向“再平衡”的过程。

  巴曙松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成充满信心。他认为,相对于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去年中国经济的下滑更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经济的周期性调整,而现在“最坏的日子即将过去”。他列举了最近两个季度国内企业的电力消耗、采购经理指数等一系列数据,表明目前这一周期性调整已到达了底部,反弹即将开始。

  巴曙松还指出,从去年11月份以来,银行信贷高速增长,储蓄的使用效率在不断提高,充裕的流动性反映了当前金融市场资金成本的持续下降。这可能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局、走上复苏的一个观察的支点。而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经济刺激措施的相继出台,更坚定了市场信心。从各种经济数据分析,2009年可能是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脱钩的合适时机,而2009年保持经济增8%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虽然对2009年的经济“不存在太大的担心”,巴曙松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表现在“政府投资规模不会始终维持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因此启动社会投资、跟进政府投资就成为经济复苏中的关键。”同时,如何打造以面向国内需求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如何解决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如何淘汰整合部分行业中存在的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将困扰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纵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同时,巴曙松还特别指出国内企业在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大幅波动时,普遍明显缺乏应对的经验和能力,突出表现在对原材料价格和库存判断的失误上,“集体交了学费”。此次危机过后,他相信很多企业将更加成熟,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有宏观的认识。结合我校正在大力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建议学校要开一些选修课,尤其要加强我校理工科学生对外部环境的宏观思维能力。

  巴曙松表示,每逢经济遇到大的挫折,反而更能激发我们集中资源和智慧来进行改革,从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次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也蕴含着大量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和学科发展的机会。他希望母校各学科的师生能够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融入其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路钢对巴曙松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报告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丝丝入扣,最后落脚于学校的发展,对于我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路钢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在重大历史时刻抓住重大机遇、做出正确判断,可以使一所学校、一个国家实现5年甚至30年的飞跃。全校师生要学会把握学校、国内乃至国际形势的变化,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巴曙松博士的报告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要深入思考学校和学科的定位。大家要有一点超前的眼光,去关注解决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二是要在理工科和医科学生中开设选修课,加强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路钢认为,对宏观事务的判断力是高级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型人才的重大区别。他希望各院系能加强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