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周华民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大楼西楼C409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86-27-87543492

电邮:hmzhou@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mu_hscae/

高分子材料成形团队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形基础理论、新型工艺与装备的研发。团队学术带头人李德群教授为中国工程院士,团队负责人周华民教授为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现有固定科研人员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副研究员1名)、专职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21人。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高分子材料制备(高分子基复合功能材料、多功能传感器件、清洁能源材料及器件等);2.高分子材料的加工理论与方法(塑料注射成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形等);3.高分子材料性能及其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宏观CFD、微观MD及多尺度模拟、力学本构模型等);4.高分子材料智能成形装备(智能感知、智能工艺、智能控制方法等)。

团队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持计划、基金委重大、基金委重点等重要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奖励6项。

负责人:李宁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Wisco楼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86-27-87549606

电邮:hslining@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mu_amff/

中心是一支由李元元院士领衔,中青年教师、博士后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近30人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国家急需重大项目。在钛合金、铜合金、钼合金等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形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用于航空、航天、海洋、陆地等领域高端装备。欢迎有志于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加盟,欢迎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材料、物理、力学、机械、生物或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负责人:王新云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东八楼217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3491

电邮:wangxy_hust@163.com

网站链接:ppf-mat.hust.edu.cn

本团队主要从事金属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工艺及装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拥有一支年龄梯度合理、团结求实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教授2名(杰青1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博士后1名。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14名。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总装预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在内的4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35项,制定机械行业标准4项,出版教材与专著20余本(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与40余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精锻生产线30余条,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

负责人:翟天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一楼2楼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9826

电邮:zhaity@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mu_zml/

新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主要由光电材料与器件课题组、能源材料与储能器件课题组、光功能材料与器件课题组组成。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后9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34名,秘书1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低维无机晶态材料的控制合成、低维无机晶态材料的光电性能与结构关系、基于无机晶态材料的光探测微纳器件的应用、锂/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体系及柔性可穿戴器件、高效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用于水分解的高效光催化剂和光电催化电极材料、新型全无机钙钛矿发光纳米材料等。实验室拥有完善的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器件制备和性能测试实验平台。

负责人:黄云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先进制造大楼西翼B区3楼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8241

电邮:huangyh@mail.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mu_sysdoing/

动力与储能电池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实验室现有教授(博导)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博士后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纳米功能材料及气敏材料等。近几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学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高校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10余项,累计经费近1000万元;近几年实验室成员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万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1项。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正极材料高性能磷酸铁锂等一批成果正在产业化进程之中。在本实验室基础上,结合化学、机械学科组建了动力与储能电池交叉研究团队,成为学校培养优秀博士生特区的“创新研究院”十个交叉团队之一。

负责人:史玉升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

邮编:shiyusheng@hust.edu.cn

电话&传真:86-27-87557042

电邮:430074

网站链接:建设中

团队自1991年开始研究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是中国最早开展此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隶属于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数字化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研究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863、国家02/04/两机专项、欧盟框架7、欧盟地平线2020等国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50余项。经过长期系统和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1)研发出系列高分子、金属、陶瓷等增材制造材料及其成形装备,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发明了增材制造与传统加工复合的系列先进成形方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了新手段,获国家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进步一等奖5项、省专利金奖各1项。 上述成果构成了增材制造的成套理论与技术体系,获发明专利200多项,主撰专著、教材25部,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并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已销售1000多套工业增材制造装备及其耗材,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得到国际认可,出口英国、新加坡、俄罗斯、巴西等国,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高端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及其材料出口发达国家的先例。

负责人:卢兴教授,谢云鹏副教授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9404

电邮:lux@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mu_carbon/

Carbon Center成立于2012年,课题组常驻人员包括卢兴教授,Zdenek Slanina教授和谢云鹏副教授。课题组目前拥有14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和多名本科生。Carbon Center一直致力于新型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特别是富勒烯和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结构和性能研究,在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结构和性质方面取得了丰富且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诸如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 Commun.,Acc. Chem. Re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共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JACS二十篇,ACIE十五篇。

负责人:杨君友教授,姜庆辉副教授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8310

电邮:jyyang@hust.edu.cn

网站链接:建设中

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课题组负责人杨君友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特聘教授、SCI期刊《Advances in Applied Ceramics》编委。姜庆辉副教授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研究方向包括:1)太阳能电池;2)半导体热电材料及器件;3)功能陶瓷;4)测试技术与仪器开发等领域。研究室拥有一流的研究硬件设施和科研条件,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学术氛围活跃。近年来在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80篇,他引次数2000余次,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6项。

负责人:周建新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大楼西楼B407、东三楼120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1922

电邮:zhoujianxin@hust.edu.cn

网站链接:无

华中科技大学华铸软件团队创建于1985年(原身为凝固模拟实验室),团队负责人周建新教授为现任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是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团队拥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工程师等共70余人,专业从事铸造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XX工程、973、863、两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横向、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几十项项目支持下,自主开发了“华铸CAE”、“华铸ERP”“华铸CAD”、“华铸FCS”等系列软件产品,并集成形成了“华铸1+N”数字化铸造软件平台系统。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已在包含美、英、瑞士的国内外700余家单位成功应用,涉及航空航天、军工兵器、船舶、铁路汽车、钢铁机床、核电石油、工程机械、建筑五金等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软件著作权及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华铸软件团队联合国内外、校内外材料、加工、机械、管理、计算机、软件等专业优势团队,广泛开展学科交叉,组建了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铸造技术交叉创新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首席教授团队之一。交叉团队首席教授为周建新教授,拥有PI教授3名、团队骨干成员4名、青年骨干成员4名、国内外交叉学科成员6名等,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工程师等共100余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有色合金(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及其特种铸造方法(熔模精密铸造、消失模铸造、离心铸造等)、绿色化铸造技术、自动化铸造技术、数字化铸造技术、智能化铸造技术、铸件缺陷智能检测技术、增材制造工艺数据库与在线检测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众多成果。

负责人:单斌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8744

电邮:bshan@hust.edu.cn

网站链接:http://www.materialssimulation.com

华中科技大学微纳材料设计与制造研究团队创建于2011年,课题组负责人单斌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是一支跨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中心成员包括专职教师及科研人员10余人,获得中组部、教育部、湖北省等各类人才计划和国家级项目数十项,科研经费超过千万。研究团队的特色是材料微纳制造与应用的跨学科研究,涉及材料、机械、能源、光电子等领域,在Science、Adv. Mater.、Nature Comm.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专利60余项,科研成果产业化,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TCL集团、华星光电、威孚高科集团等保持长期产学研紧密合作;中心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国内高校、研究所、知名企业工作或全额奖学金赴国外深造。

负责人:柳林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大楼西楼A320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

电邮:lliu2000@mail.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mu_bmg/

先进多组元金属材料及其智能制造研究室成立于1999年(原名为:非晶态材料研究室),是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席教授团队,主要从事非晶合金、高熵合金及其它新型金属材料的制备、成形、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应用。目前有固定工作人员5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科研秘书1名。在研博士后4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是一支由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体的勤奋务实的研究团队。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1)先进金属材料研发(非晶合金、高熵合金、新型高温合金等);2)先进金属材料智能成形技术(激光3D打印、超音速热喷涂、冷喷涂、磁控溅射);3)先进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4)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及其催化性能;5)先进金属材料的NMR研究。研究室独立拥有完善的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实验平台(独立拥有设备>1500万元)。研究室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基金、总装预研重点项目等重要课题数十项。团队成员已在Nature、MSE-Reports、Nat Comm、Sci Adv Acta Mater、Corr Sci等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负责人:郭新

地址:东一楼西配楼四层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13517200390

电邮:xguo@hust.edu.cn

网站链接:/hust/mu_mat/ssilab/

固态离子学是研究固体材料中离子传导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其涉及固体物理、固体化学、电化学、结晶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主要研究对象为离子导体及离子-电子(空穴)混合导体。常见的离子导体有氧离子导体(如ZrO2)、银离子导体(如Ag2S)和质子导体(如 BaZrO3)等。实际上大部分氧化物都是氧离子与电子或空穴的混合导体,如SrTiO3和BaTiO3在高温高氧分压的条件下是氧离子与空穴的混合导体,而TiO2在高温中低氧分压条件下是氧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离子的质量比电子高约3个数量级,因此,离子传输不但有电荷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还有质量的传输。这是离子传输与电子传输最大的不同之处。“固态离子学实验室”创建于2012 年 3 月,其研究领域可概括为“固态离子导体与混合导体及其在环境、信息与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负责人:李箭

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燃料电池研究中心

邮编:

电话&传真:027-87558142

电邮:chibo@hust.edu.cn

网站链接:团队网站正在建设,信息可参考www.hkfcchina.com

华中科技大学燃料电池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SOFC关键材料、单电池制备、测试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团队主要成员包括李箭教授、蒲健教授、池波教授、贾礼超副教授、颜冬博士以及自动化学院李曦教授、蒋建华副教授等,目前在读博士生18人、硕士生28人,在站博士后3人。团队负责人李箭教授为美国UIUC大学博士,曾在美国FuelCell Energy公司和加拿大Global Thermoelectric公司担任了8年高级技术职务,专门从事MCFC和SOFC等燃料电池材料、制备技术以及系统集成等研究开发工作。团队为湖北省创新团队、华中科技大学重点交叉创新团队等,拥有国际水平的SOFC研究平台。自成立以来,中心先后承担了50多项国家、部委及省市等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课题5项、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含2项重点项目)及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和创新团队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中石油创新基金、航天科技基金以及其他企业合作项目,研究经费超过60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申请中国专利24项,其中15项获得授权。2016年,基于团队技术,成立武汉华科福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

Copyright © 2016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