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校互动 >> 家庭教育 >> 正文

“三阶段”行为改造计划

作者: 刘娇   编辑:叶茂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07



第一阶段:说清楚,讲明白
(1)指示要正面而明确:父母指正孩子行为时,应使用明确的语词。与其说“这里怎么一团乱”,不如直接说“先把乐高积木放回箱子里”。比起“不要大声尖叫”等负面语词,“嘘!小声说话”的正面语词,更能让孩子明了。此外,不要让“请”这个字从语汇中消失。
(2)平稳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时,除了留意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你大吼大叫,孩子只会注意到:“啊哈,爸妈已经失控了!”面对重要的事,更需要用平静、坚定的语调说话。只有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认真看待你要求的事。
(3)肢体语言让说话更有分量:注视孩子的目光和肢体接触,例如: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走到孩子身边再开口讲话,以及轻轻搭着孩子的肩膀等等,都有加分的效果。若好话说尽都无济于事,请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1.设定行为的“自然后果”:孩子最能从经验中记取教训,但是后果必须明确、合理、可行。“罪行”与后果之间最好有直接的关联,让孩子的选择决定自己要承担的后果。例如:不肯把玩具收好时,他得接受“玩具被收进箱子,没收一星期”的后果,而非“取消饭后点心”。要让孩子知道:拥有玩具是一种“权利”,和这个权利相伴随的“责任”是照顾好玩具。如果缺乏责任,就会丧失权利。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违反规矩时,可以透过提问:“规矩是怎么说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确定要让这个后果发生吗”,强调孩子可以选择“遵守规矩”或“承担后果”。
3.执行后果:如果孩子仍为所欲为,就立即执行必然的后果。这时父母要言简意赅,保持沉默,不要做太多干涉。多余的评语和高高在上的态度,像是“我早就告诉你别这么做”,只会造成亲子角力,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4.强调正面后果:有时也可以换个角度,跟孩子强调你希望的行为将产生的正面后果。例如:“如果你现在动作快一点,还可以准时到校哦”、“如果你玩游戏时平心静气,我们就可以把游戏玩完”。

第三阶段:亲子约定
如果孩子在行为上的转变仍差强人意,请试着和孩子一起订出行为改造计划,并且邀孩子主动参与计划。孩子贡献的点子和建议愈多,就愈愿意遵守。
1.锁定行为:请先锁定要改造的态度或行为,将情形记录下来。以写功课战争为例:孩子需要多久时间写功课?和妈妈为了功课发生争执的情形有多频繁?争执有多激烈?
2.危机会议,凝聚动力:和孩子坐下来,冷静讨论。先问孩子的想法,再告诉孩子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其次,问孩子有没有想要改变现状,简短说明你的想法。以功课战争为例,你可以这样说:“以前我总是陪着你做功课,但没多久就为了功课吵起来。我希望以后你能独力完成功课,我们也不要为这件事吵架。”
3.选定不当行为后果:问孩子是否有改进的建议,一起找方法规范彼此。以合作取代对抗,会让孩子学习规矩的过程变得容易些。
4.和孩子一起想想看:如果其中一人不遵守约定,后果会如何?如果拖拖拉拉写太久,后果如何?如果孩子开始骂人或乱吼,后果如何?如果妈妈开始骂人或乱吼,后果又如何?清楚写下你和孩子想要有哪些不一样的做法,以及选定后果。两人以签名保证会遵守约定,最后把这张约定书贴在家中的显眼处。
5.选择激励或奖励:危机会议不是跟孩子议定奖励的好时机。不妨等情况改善,再订出奖励的内容,补记在合约上。
6.勤做记录,评量成果:每天记录重点,如果当天表现良好,就贴上贴纸做记号,然后定期用奖励增强孩子的动机。持续观察,耐心等待。改变孩子需要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展现成效。在看到转变之前,不要轻言放弃。
不管是按部就班设立界限,或是运用富创意的解决之道,父母都要先接受孩子的本质,再提供适当的环境,以引发孩子内在自我的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