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校互动 >> 家庭教育 >> 正文

孩子迷上平板电脑该怎么办?

作者: 刘娇   编辑:叶茂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07



调查:22.6%孩子用平板电脑是为打游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系的同学前不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发现22.6%的小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是为了打游戏。
据了解,该调查选取了南京市三所小学的250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分发问卷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206份。调查发现22.6%的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是为了打游戏。27.1%的学生认为使用新媒体会容易上瘾,27.1%的学生认为使用新媒体会影响身体健康。41.7%的小学生对在小学阶段使用新媒体表示支持。41.9%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使用新媒体主要是为了上网学习。43.6%的家长表示对孩子使用新媒体的引导措施是限制使用时间。28.5%的家长支持孩子使用新媒体。
无独有偶,前不久,在广州市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心揭牌成立仪式上,广州市少工委发布了2013年广州少先队员媒介素养调研报告,本次调研对象为小学1年级至6年级的少年儿童,在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15所学校展开,共发放问卷3770份,回收有效问卷3036份。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渐成主流,79%的儿童要每天使用电脑查找资料,网络为少年儿童提供了自学的途径和内容。大部分少年儿童认为,网络新媒体能使自己“方便地寻找需要的各方面内容”。不少儿童表示,如果自己遇到困难,会第一时间上网寻求帮助。
调查显示,低年级孩子喜欢国产动漫。《熊出没》、《开心宝贝》、《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低年级小朋友的最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人开始看《名侦探柯南》;到了高年级,《网球王子》、《死神》、《家庭教师》等日本动漫的受欢迎程度上升。与动画片的比例相似,名侦探柯南(35.4%)成为广州市儿童最喜欢的动漫形象,其次是海绵宝宝(29.6%),然后是喜羊羊与它的朋友们(24.1%)。另外,有接近半数(45.6%)的孩子最喜爱的动漫书为《爆笑校园》。

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毫无疑问,新媒体已经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很多学生没有合理利用新媒体,很多用来玩游戏,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新媒体易于上瘾、危害身体的弊端。父母们为孩子提供新媒体是为了帮助他们的学习,他们注意控制孩子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频率,但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与限制只是在时间方面。
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张海波表示,“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00后’一代可谓是‘苹果世代’,他们一出生就被电子媒介所包围,媒介所带来的各种信息对孩子来说是堵不住的,家长、老师应与孩子一起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的一个传播理论叫“魔弹论”,即媒体的影响就像子弹一样,受到媒体影响的人像中弹倒地一样,深受其害。这种理论认为,媒体的受众生活在大众社会中,彼此没什么联系,十分依赖大众传媒的信息。“佩恩基金会研究”提出了“影响不一”的问题,它认为“魔弹论”难以解释电影的影响,而且把问题简单化了。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中从文化的传递方式出发,将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前喻文化,即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第二类型:共喻文化,即晚辈和长辈互相学习;第三类型:后喻文化,即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张海波指出,“苹果世代”的家庭正处于“共喻”和“后喻”时代之中,家长显然已经无法扮演传统时代的信息权威的角色。“现代父母是第一代需要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任务的父母,需要比以往更多地了解这一代孩子,了解他们的习惯、爱好、快乐与苦恼;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多地去学习数字时代的教养知识,培养他们在新时代所应具备的能力。”

A 不管看动画片时多么开心有趣,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真实的世界

  何为“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如何让孩子从小全面认识媒介、合理使用媒介,趋利避害,利用新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今天,日新月异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让我们处于信息的海洋之中。而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媒介,也成为我们生活工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00后”一出生,就生活在新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00后”儿童正成为与屏幕亲密接触、与微博微信为伴的“苹果世代”。
  央视点名批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问题,其实美国早在1928年就开始进行“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研究指出,电影确实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态度、道德观念和行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电影的批评和忧虑值得社会重视。不过观看同样的影片,不同的儿童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因儿童的年龄、性别、倾向、理解力、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及父母影响的不同而不同。它提醒人们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传播内容,还必须考虑儿童接受这些内容时的社会和个人环境,关注儿童为何会注意、如何理解以及记忆了何种信息,不要简单地妄下结论。
  张海波说:“身处各种媒介包围圈中的‘苹果世代’们,对于他们接收到的媒介信息,就像青少年早恋一样,家长堵是堵不住的,我们要疏导,要从小引导他们学会辨识媒介信息,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一边看一边引导,要告诉孩子,动画片和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不管看动画片时多么开心有趣,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真实的世界。”

B 玩游戏是正当的,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

  “你们知道为什么玩游戏会很开心,为什么玩游戏时会忘掉一切吗?这是因为你们被游戏设计师高超的设计水平吸引住了,你们跟随着游戏的情节不断地焦虑、释放、欢喜、悲伤,也在游戏中获得了满足。但是,即使你在游戏世界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国王,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你还是要回归于真实的世界。因此,玩游戏是正当的,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生活的全部。”2008年9月,中国大陆第一次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在北京黑芝麻小学进行。为了走进孩子们的游戏世界,课题组的研究生们对调查中被学生们提及的共41种游戏进行了亲身体验,在与游戏设计专业的学者和学生探讨后,他们开始引导孩子们思索游戏究竟是什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要消除和减少孩子们玩游戏时获得的快感,而是要告诉孩子们如何在游戏中获取智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张洁说。面对能否百分之百影响孩子的行为这一问题,张洁的回答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短时间内因为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而改变行为,但是一旦反思精神形成,这种思维的力量会在其整个人生中发挥积极作用。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一直呼吁,“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孩子读幼儿园开始就要注重。“其核心是教育孩子做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要把媒介看作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可以支配自己的力量。”
  “媒介里的世界,尤其是网络世界和电子媒介世界跟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在使用媒介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明辨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明辨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比如广告,要让孩子知道广告有夸大的成分,并非做广告的都是最好的东西。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力、鉴别力和使用能力。比如孩子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不能和网上的人随意约会,不能在网上随意告诉别人家里的地址和电话,不要随意约见网友等。”

C 我们教孩子如何用媒介,也让孩子辨析媒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家长也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70、80后的家长本身对iPad、iPhone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有着广泛的使用。由于年轻家长普遍和孩子一起玩这些媒介,并对其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产生担忧,因此他们对如何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产生极大的关注。
  “广州媒介发达,‘苹果一代’正在成长,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微博时代,培养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广州市少年宫成长教育中心主任杨晓红介绍,正是基于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近几年,少年宫在情商类课程中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系列课程,“我们在课程中教孩子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在媒体实验室让孩子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同时也让孩子辨析媒介,在媒介上合理表达等。”
  最近,广州市少年宫成立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心,帮助儿童学会分辨不良信息,懂得趋利避害地使用新媒介。团市委书记、市少工委主任魏国华同时介绍,近期市少工委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套同时面向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丛书教材。据悉,《媒介素养》教材已被列入广东省小学生2013年秋季专题教材目录,媒介素养教育课将陆续开进全市中小学校。
记者翻阅了张海波主编的《媒介素养》教材,分家长阅读的“家庭用书”和孩子学习的“小学生用书”。“家庭用书”为家长梳理了国外媒介素养的发展历程,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本书的一个亮点是,第四篇和第五篇着重指导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第四篇的问答录里收录了家长疑惑的诸如“如何正确指导孩子收看电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等“媒介素养教育”中经常遇到的37个问题及解答。第五篇的技能篇还给出了“媒介素养教育”亲子练习册,如何通过与孩子达成约定的方式来约定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