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队急需一个真实的模拟训练和制作场地。在校领导关怀下,有关部门给予参赛队很大支持,调整了机器人大赛实验室,为比赛能够真实模拟及取得较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校团委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机器人大赛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寒假到了,同学们大多都回家过年了,而我们的队员们却没有走,他们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比赛的准备工作。直到过年前,部分队员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一周之后,他们又返回了实验室。
开学后,大部分队员是以制作机器人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这一举措给参赛队争取了较多时间,队员们可以全身心地进行制作。大家在与时间赛跑,一套方案做出来了,实验后发现了许多不足,放弃。又一套方案做出来了,实验后不行,还要再改进。就是这样不停地进行制作、修改、再制作、再修改。队员们为了保证制作出最理想状态的机器人,放弃了整个学期的双休日。
第一代机器人 组队后的3个月,队员们花了大量时间解析比赛规则,从理论上讨论符合规则的机器人设计情况,并试着用实践去检验。经过4个月,队员们在一起充分磨合,队员们达到了最佳状态,并完成了比赛要求的场地制作,与此同时,第一代机器人也基本成型了。它们分别是:登主火炬的主机器人,经过改进后成为了我校最后征战机器人比赛的主力;登外围火炬的两个机器人,一个主要功能是在我方火炬处得分并阻止对方机器人得分,另一个能寻线到达对方火炬顶开对方罩住火炬的干扰机器人并向自己的燃料区投放燃料球;手动机器人,拾球、投放,由于拾球不准确、投球不稳定等多项不利因素,很快被队员们淘汰。
第二代机器人 2005年的2月份至4月初,同学们开始制作第二代机器人。第二代机器人的主机器人没有大的变化,但在行进方式和速度上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第一个干扰机器人诞生了,手动机器人也有了较大改进,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拾球效率,使机器人尽快投入比赛当中。
第三代机器人 经过前两代机器人的制作,队员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想再做出另外一套和前两代完全不一样的机器人来和这两代进行比赛,看看哪个更快、更准确。就是这种永不停止的思维为我校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真正体现了大赛的口号:“让思维沸腾起来,让智慧行动起来!”当时,队员们想,能不能让登烽火台的机器人再快一些?于是自动机器人在接下来的2个月中又做出来了3个。第一个是子母式机器人,第二个是蛙跳式机器人,第三个是复合式机器人。手动机器人吸收了前两代的全部优点并有了更大的创新,同学们在投球机构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将投放燃料球由滚入篝火盘改为抛物式,在抛球的同时运用了乒乓球的削球原理,当球到达篝火盘中由于反转的力而稳稳的落在其中。这样一来,我们的手动机器人不再受投球的位置限制,可以从任何角度投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进球的准确率。
第四代机器人 就在同学们做好到北京比赛的各项准备之后,机器人大赛组委会向各参赛高校发出了比赛延期通知,赛期延至
8
月
18
日
。这又给我们的参赛增加了难度,因为大部分队员都将在
7
月
1
日
毕业离校。为了保证我校取得优异成绩,参赛队员们再次做出了放弃回家休息和工作报到的选择。冯官城同学签到了深圳华为电子公司工作,单位要在7月中旬开始培训。他一方面非常着急,一方面加紧将新做出来的机器人进行电路调试。
7
月
10
日
,冯官城离开了近10个月与他一起工作和生活的队员,踏上了新的征程。姚兵同学被分到了南京金城集团工作,为了机器人大赛,他二话没说和单位申请了推迟报到,毅然留校继续制作机器人。姜春龙同学为了机器人大赛至今没有去找工作,用他的话来讲:“等比完了赛,我再去找工作!”。还有那些已经保研的同学们,大家都非常疲惫,已经有9个多月没休息了,本想在比赛完好好调整一下。可大家没有怨言,因为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在这最后关头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它高校也在加紧研制新的机器人,如果我们停止的话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于是队员们在办完各项离校手续后又重新归队,进行第四代机器人的制作。第四代机器人继承了前三代机器人所有优点,共由7个机器人组成,1个主机器人、3个外围机器人、2个干扰机器人、1个手动机器人;并形成2套比赛策略,一个在比赛中登顶,一个在比赛中实施干扰。
5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整个机器人制作的最关键时期,制作进入了冲刺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