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八十年代的坚守期多年前,曾有人问杨士莪:“您怎样确立科研目标?”杨士莪简洁地回答:“根据客观需要与主观可能。”正是出于对这两方面的考虑,20世纪80年代初,杨士莪将科研目光扩展到了探雷技术领域,领导了探雷声呐技术的基础研究,并提出了目标识别的新途径。
1982年,中船总公司下达包括13个子课题的“掩埋雷探测”课题,水声专业承担了其中的8个。接下这些课题,除了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外,杨士莪还有自己的考虑:
设计和制造大型声呐的课题很难落到高校。专业要发展、教师水平要提高,都应该开展科研工作。这就只能与专门的声呐研究院、所展开差异化的竞争。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零星非标准设备的研制方面更有其优越性,既然探雷声呐少有人敢问津,那对于我系的师生来说,正是锻炼的好机会,只有敢啃“硬骨头”,才能练出“好牙口”!
探雷研究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对水雷的“探测”和“识别”。为了解决这两大关键问题,杨士莪提议并组织其他同志,从分析目标反射特性入手,通过实验室模型实验,检验有关理论计算的可信度。
从提出原则方法,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计算,到做出实际的基阵,装上实验设备去海上实验,这是一条很长的路。在这条路上,水声工程系的师生们一走就是十余年。其中,杨士莪在流体界面附近物体声散射特性与分析方法、有限长弹性圆柱壳高频谐振分析、水雷和随机目标衍射特性辨识、基阵近场校准实验方法和虚拟阵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设计新原理探雷声呐开辟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参于指导了高分辨力声呐、声图像信息识别、条带多波束测深等高新技术研究项目。
作为中国水声学整个发展历程的亲历者,杨士莪说: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尤其是水声学的发展,第一不要妄自菲薄,第二不要盲目自大。要承认我们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在实干的基础上,还要有个雄心壮志,有点不服输的劲头——我们总归会在什么时候赶过那些先进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士莪(前排左二)作为哈船院党委委员参加七一庆祝大会。作为黑龙江省优秀党员,他说:“正因为是党员,所以有很多事情必须做,很多事情必须不做。”
1982年3月,杨士莪在学校的校报《船工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教学工作的一点意见》的文章,这既是他对于教学工作的一贯主张,又可看做是他对所分管的研究生教育等行政工作“施政纲领”的思想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智育来说,一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二是教给学生治学的方法。就大学教育来说,第二个方面更为重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学到必要的基本知识,而在今后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根据工作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需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知识的长期任务。因此,能否掌握独立治学的方法,就成为关系长远的问题。
治学方法既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只要有一定的知识量就能掌握。治学方法很重要。而这种方法是需要通过学习和锻炼,特别是有指导的锻炼才能逐步掌握。
在通常教学活动中常见到学生听课不会记笔记,不会查阅参考书,对略微灵活一点的题感到无从下手等现象,都属于没有掌握基本治学方法的表现。有的同志为知识老化而苦恼,总埋怨过去学得少,这也是由于对治学方法缺乏足够的锻炼。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的学历并不甚高,不能简单地仅仅归之于天才。爱因斯坦小时候还被老师认为是比较笨的学生,而三国时的杨修应当是天赋很高的人,但终无所成就。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锻炼。不能凡是不讲的内容一概不做要求,而所有要求的内容又必须一概讲到。其实,这些要求还可以通过课堂指点、课后复习、作业选留、实验安排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同样的课程,国外大学的讲授时数、答疑工作量往往比我国少,但其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未必一定比我国差,其原因值得分析。
学问并不是知识的堆砌。真正学通一门课程,最后还需要做到‘书越读越薄’,也就是能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通过对关键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对关键定理的熟练应用,融会贯通该门课程,并善于运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正在于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关键所在,去透彻掌握关键概念与定理,并善于灵活应用基本规律解决各类不同问题。内容不在课堂上讲,学生不能不通过自学去掌握,去“强迫”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讲课的内容和教科书不完全一致,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促进其分析思考。实践证明,只要真正把关键概念讲透,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是跟得上的,也不会降低短期内的成绩,从长远看收益必然是显著的。当然,可能有少数学生感到吃力,但教学的着眼点本来就在于大多数。”1983年9月1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作为副院长的杨士莪在校报《船工周报》上发表了一篇秉承他一贯简洁明了文字风格的文章——《祝贺院庆》:
今年是院庆三十周年。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出生的婴儿将长成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小孩子过生日高兴的是:“我长大了。”成年人过生日则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蹉跎岁月。”我们再热烈庆贺三十年来建院成就,检阅自身现有力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总结经验、加强学习、规划和开拓今后的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带来了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处于关键地位。我院作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作为造船工业总公司所属的唯一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们要清醒的看到自身的不足,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迈出更为有力的步伐。
古人说:“三十而立。”在祝贺院庆三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全院同志共同开动脑筋,埋头苦干,作好今后这“立”字的文章吧!
20世纪80年代对杨士莪及哈船院水声工程系的师生来说,是个“穷且益坚”的坚守期。杨士莪先后当选为全国水声学会主任委员、船舶工业国防科技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专业组中“水声及水声对抗组”组长;1987年,哈船院杨士莪等六名教授获准接受相关领域的国内访问学者;同年哈船院有22位海洋及水声科学方面的专家被录入《国际海洋科学家名录补编》,其中水声工程系就包括杨士莪、周福洪、何祚镛、蒋楠祥、惠俊英、姚蓝等六人。在1990年第二次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表彰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水声工程系作为全国六十九个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君子固穷”,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