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使用浏览器:360浏览器 10 以上极速模式,chrome,FireFox,IE10以上浏览器       ★★ 馆长信箱 ★★

当前位置:首页>> 寻找失落的宝藏

寻找失落的宝藏第三季



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

作者:(美)埃里克·埃德森著,徐晶晶译

索书号:I053.5/57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

复本数:3

豆瓣评分:8.0

内容简介 :

不管你是刚开始写故事还是你已经有了一些剧本或小说的创作经历,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创建强有力的电影故事的全新方法,这将使读者、代理人、制片人和观众都为之入迷。美国资深编剧和大学教授埃里克·埃德森(Eric Edson)揭示了在任何一个成功的电影剧本中都会用到的23个环环相扣的段落,以此创建动态且真实的主人公和吸引人的、情感注入的情节。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核心概念,为什么讲故事的仪式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冲突扮演的基本角色,以及资深编剧和小说作者可以采用英雄目标序列在创建故事时更好地用这些永恒的人类真理来赢得经纪人和制片人的喝彩。第二部分探讨创建人物的方法和研究为编剧故事创作服务的普世的人物类型。这部分还包括通过23个故事段落塑造人物的工具,以及你为人物所写的对白听起来应该是怎样的。第三部分揭示了人物即情节和情节即人物,阐述了电影故事结构的基本元素,这将是更为详细的23个段落模板的基础,以及一个有力的人物成长弧是如何完美地贴合23个英雄目标行动,这将赋予你的剧本深刻的主题并引人关注。第四部分逐步地详细分解票房成功的电影23个衔接的故事段落,提供了你前所未见的最为有力的情节概述的方法。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埃里克·埃德森已经为索尼、华纳兄弟、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美国广播公司等写了17个故事片剧本。他也创作电视剧剧本。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的剧作教授、剧本创作的研究生课程的主任。埃里克拥有美国电影学院(AFI)剧作与电影导演专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剧作专业的艺术硕士双学位。



《云边有个小卖部》

作者:张嘉佳著

索书号:I247.57/3002

馆藏地:语言文学文献中心,图书借阅三区

复本数:6

豆瓣评分:7.4

内容简介:

云边镇少年刘十三的成长故事。

刘十三自幼与开小卖部的外婆相依为命,努力读书为了离开小镇,追寻远方与梦想。在城市里碰壁受挫的刘十三回到了小镇,与少时玩伴程霜重逢。小镇生活平静却暗潮汹涌,一个孤儿,一场婚礼,一场意外,几乎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

为了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十三拼尽全力,却不知道,生命中更重要的正在离自己而去。

作者简介:张嘉佳,毕业于南京大学,

出版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我留在你身边》《几乎成了英雄》《情人书》

读者分享:

在书中,我读到了我们的青春,而书中的刘十三和我们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一样,有梦想有追求向往大城市的生活。

我们的眼中充满了善良和天真,而在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丢失了我们的亲情,友情和一些真挚的情谊。

在刘十三上大学后,他不经常回家,这和很多在外漂泊的人们都有着一样的处境,外婆真的好想和你一起多么真挚的亲情呀,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潸然泪下,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悲欢离合,而这些只有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之后才会明白才会懂得去珍惜。

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明白了,我已经学会去珍惜了,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对我的很大的作用。



《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

索书号:I712.45/338

馆藏地:语言文学文献中心,图书借阅一区

复本数:14

豆瓣评分:8.9

内容简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灿烂千阳》(2007)、《群山回唱》(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读者分享: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本书已经蝉联亚马逊榜单冠军两年了,每一年,许多读者都是再次捧起,再次哭泣。
   这本书的第一页,每一个字都浸满了悲伤与悔恨。

在我们的一生中,能有几个愿意为我们追风筝的人?如果幸福的拥有了这样一个挚友,但最后却分离,甚至阴阳两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还告诉你,使你们分离的原因是你自身的懦弱与自私呢?这就是本书要讲的故事,一个孩子亲手逼退了一个最爱他的挚友,然后终身后悔。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就是,有时,你做了一件错事,然后再也没有可以弥补的机会,那么你该怎么去充满悔恨的度过余生?

书里有答案吗?我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决方式。

当主人公在结尾升起那面风筝时,在灿烂千阳下,他一定想起了人生中第一个为他升风筝,斗风筝的人,因为那个人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美)J. D. 塞林格著,孙仲旭译

索书号:I712.45/1895

馆藏地:图书借阅三区,图书借阅一区

复本数:多本

豆瓣评分:8.4

内容简介:我叫霍尔顿,16岁,身高快一米九,半边脑袋头发花白。但我爸说我像个小孩,好吧,可我还是觉得自己远比实际年龄成熟。假如你乐意听,我就跟你聊聊我前阵子的几件荒唐事吧。

首先是我考砸了。比如写作文,我喜欢表达自己心里的东西,但他们更在意你标点用得对不对,假如你自由发挥,就活该得低分。有些科目我没用功,但我还是很尊重老师,可他一点儿面子也不给我留,让我很难过。前不久有个男孩从宿舍窗口跳了下去,霸凌他的人却什么事也没有……我买了顶红猎帽,也许会被当成怪人,但戴上它我感觉自己挺酷。

我那自恋的室友让我帮他写作业,因为他得去约会。约会对象是我暗恋的女孩,可他连她的名字都能记错。我跟那小子打了一架,准确说,是我骂他结果挨了顿揍。

我心情不大好,想着给自己放两天假,去市里散散心。然而我遇到的每个人都让我更难过。我问出租车司机公园湖面结冰后,野鸭去哪里过冬...

作者简介:

J. D. 塞林格(1919—2010):青年人的精神守望者,传奇的文学隐士

塞林格从小聪慧却不适应学校教育,三进大学均以退学告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时,才华被良师发掘,开始写作。

1942年,23岁的塞林格入伍,受命成为军中“伪装者”。两年后他怀揣《麦田里的守望者》手稿参加诺曼底登陆,九死一生。战后的1951年,塞林格32岁,他打磨了十年的《麦田》终于问世,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小说主人公少年霍尔顿一时成为精神偶像。

塞林格之后出版的《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哲学意味渐浓,十分考验读者。就在名声大噪时,他选择逃离公众视野,隐居僻地,余生成了传说。塞林格生前曾嘱托将版税收入捐给动物保护组织,故事照进现实,书中霍尔顿牵挂的野鸭,确实得到了来自麦田的守望。

读者分享:

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过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那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的守望者得了。

也许你和我一样,正在俗世中挣扎,也许你和我一样,渴望自由和解脱,但我们大多人又都只是平凡的人,不得不一边想放弃又一边拼命抓牢现在的生活。

没有人的青春不迷茫,我们都会经历那个叛逆、幼稚且天真的阶段,然后被现实磨平棱角,变成现在这个有点世故的我们。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什么是教育》

作者:(德)雅斯贝尔斯著著

索书号:G40/85*1,G40/120

馆藏地: 图书借阅二区,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复本数:多本

豆瓣评分:8.9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他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互相照亮;他说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培养了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中以何种尺度和自明性生活,都将决定这个民族的命运。

作者简介: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02.23-1969.02.26),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读者分享:

《什么是教育》是教育伦理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之所以选择这本著作,是因为“什么是教育”这一标题吸引了我,我相信这一问题是每位教师值得终身体悟和思考的命题,也是我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想要迫切深入学习的。自从进入大学,教育这个词对我有了很多不同的意义。教育既是历史的,也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解必然有本质的联系,我希望通过阅读提取吸收到前人的有关教育的思想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拓展思考有关教育的本质、目标等问题,并付予实践,不断进步。

《什么是教育》以“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从文化环境开始谈起了教育的类型、意义与任务必要性,用教育是什么的经典问题,提出了教育与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关系,最后部分第十三章到第十九章的篇目研究陶冶和大学教育。在我看来,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探讨教育的本质,第二是教育的作用,第三是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我认为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注重教育的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关注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源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阅读完整本书,真的收获很多。最令人振聋发聩的是这本书非常创新而独到的一些关键词,比如交往、唤醒、敞亮和陶冶。从整体看来,“爱与信仰”、“对话交往”、“自由生长”、“陶冶精神”这样的核心词汇贯穿始终,成为把握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教育需要爱需要真心,我们是一定要谨记的。还有,教育教学,没有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许许多多的问题往往是在不断地审视、对话、碰撞中豁然开朗的,我们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自我审视,对话思考才能有收获,所以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热情乐观迎接挑战。

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学习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过度教育,在向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给智慧和人格教育留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学会感动和宽容。热爱祖国、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完成生命的超越。这是我作为学习者应该自我监督的要求。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