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衍升
广州航海学院(广州交通大学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海洋严酷环境使役材料与运维装备》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船舶工程材料、海洋工程装备蚀损防护、海洋极端环境材料研发。研究成果在深海石油钻采用钢及防护、雪龙号级别钢材等方面得到采用;开展了南海高湿热及深海环境多因素(特别是微生物附着蚀损)耦合条件下材料蚀损机理与防护研究,突破了有菌腐蚀试样微观检测技术;突破了深海石油钻采装备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及其防护材料制备技术。
近10余年来,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排名第一)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排名第一)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06(排名第一)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排名第一)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排名第二)
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排名第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2008(排名第一)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发明创新特等奖,2007(排名第一)
山东省省委省政府科技重奖,2009(排名第一)
山东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排名第一)
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排名第一)
教育部材料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
山东省政府聘任蓝色兴鲁计划(海洋材料)领衔科学家(2006年)
山东省首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
创建了教育部海洋材料制备与防护技术工程中心并首任主任(2007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海洋材料附着),2011(排名第一)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洋材料制备),2013(排名第一)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深海材料制备),2016(排名第一)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海洋材料腐蚀),2016(排名第二)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海洋防护材料),2012(排名第一)
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海洋防护材料),2011(排名第二)
海洋材料微生物附着腐蚀2010年(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
海洋工程材料学2006年(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
深海极端环境材料蚀损2017年(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
上海市领军人才(2012年)
教育部二级教授(2010年)
中国工程院重大调研项目咨询专家(负责海洋用钢)(2011年)
中国工程院重大调研项目咨询(钢铁组)专家组组长(2013年)
创建了我国高校中首所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并首任院长(2013年)
创建了上海市海洋局深海钻采装备防护工程中心并首任主任(2012年)
创建了上海市深海材料蚀损过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并首任主任(2015年)
创建了上海海事大学—宝钢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防护联合实验室并首任主任(2017年)
广州航海学院《海洋苛刻环境材料蚀损过程控制工程中心》主任(2019年)
广州航海学院《海洋严酷环境使役材料与运维装备》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
鉴于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学术影响,获得2018、2019、2020年度海洋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学者
陈爱国
男,广州航海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后、硕士导师。
船舶与海洋工程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船舶节能减排与安全监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船舶可再生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船舶轮机与电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海事局船舶登记委员会专家、SCI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审稿专家、《中国海洋平台》杂专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船舶与海洋工程》理事会理事、《广东造船》编委。
主持和参加了40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发表了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检索和核心期刊23篇,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广东省航海学会优秀论文奖各1篇,主、参编专著5部,其中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申报和获得专利与软件著作权45件。
童军杰
男,教授,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
共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1项,以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发表发表学术论文32篇,SCI和EI检索11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2项,获批23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州航海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广州市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1项;以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1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近年讲授课程:《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热交换器设计》。
胡金鹏
男,博士,教授,国家级特聘专家、省级特聘教授。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省市区高层次人才称号,曾海外合作研究1年,华南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兼职导师,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等四期刊编委,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等三协会(学会)成员。主要从事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海洋工程水动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智能海洋装备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横向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专利12项,参编规范1部,撰写工程报告150余部,获奖7项。研究成果在港珠澳大桥、万山国家波浪能示范测试场、海装扶摇号风机、三峡引领号风机、伊朗北帕斯码头等跨海桥隧、海港工程、海上风电场、海洋牧场等国家和地区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现为校海上风电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力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智能海洋装备专业负责人。
主讲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海岸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海洋工程环境》、《海洋工程基础》、《海洋工程水动力模型实验技术》、《水运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海洋可再生能源》等课程。
张运秋
女,博士,教授,硕导。
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省市高层次人才称号,海洋能国家标准委员会成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曾任厦门市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杰青项目评审专家。集美大学等高校兼职导师,Ocean Engineering、China Ocean Engineering、Acta Oceanologica Sinica、Renewable Energy、太阳能学报等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海洋能综合利用、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大支撑计划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等纵横向项目15项,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 SCI/EI 检索20余篇,参编海洋能专著4部,参编海洋能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和行业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部分研究成果已被编入国家和行业规范中并得到了实际工程应用。
主讲课程:《结构力学》、《工程流体力学》、《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
杜昊
男,广州航海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硕士导师。
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SO/TC107 NWIP13123项目中方专家,《表面技术》、《材料科学》等刊物审稿人。
负责和参与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8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和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八十余篇(第一作者25篇,通讯作者7篇)。其中,一区论文近三十篇;编著出版《硬质与超硬涂层-结构、性能、制备与表征》(化学工业出版社),翻译出版《定向孔多孔金属-制备、性能及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件,多项研究成果已获得应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
常欣
男,教授,博士,硕博导师。
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曾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访学一年。“水下推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和《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主要从事舰船总体性能仿真验证评估、船舶推进性能与节能技术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大型水面舰船总体性能仿真、评估技术、飞行甲板气流场仿真与评估方法、船用推进器的水动力、空泡、噪声等性能的预报、螺旋桨和推进节能装置设计与优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项目及海军预研项目等10多项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其他各类奖项3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3篇,JCR一区论文14篇,EI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5部。
仲皓想
女,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目前主要从事锂/钠离子,锂硫,锂金属等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功能纳米材料及其在储能、电动船舶等产业化应用研究。现任国家科技部储能专项专家、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智库纳米材料与器件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专利库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校外导师、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评审专家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开放性课题、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博士后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市级项目。在产业化方面,以第一完成人完成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科技创业领军团队项目,参与广东省科技厅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东莞专项、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横向项目等,并与宁德时代、ATL、华为、贝特瑞、天赐、广汽等国内知名锂电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13项发明专利,其中七项已授权、一项美国专利授权;获得舟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7(2015),3/7(2017)),舟山市普陀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5(2016))。
广州航海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80873号 师生意见/师德投诉信箱及电话 hyzbgcxyjw@163.com;020-32083609 扫码举报
访问量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