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考入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数学系,1982年元月本科毕业,分配到和县二中任高中教师。1983年9月考入西南财经大学统计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先后任综合计划处、金融管理处、办公室科员、正科级秘书。1993年至1998年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调查统计处副处长、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分行行长、党委书记。1998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副行长。2001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副局长。2004年5月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1993年担任高级经济师技术职务。2004年12月当选安徽省金融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2005年3月当选中国金融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并在3月、4月分别受聘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兼职教授。2004年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推荐,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录取为2004年度高级研究学者。
到人民银行工作后,在不同岗位上均取得较突出的工作业绩。尤其是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后,更加注重将知识和岗位工作紧密结合,使公共知识转化为行业知识、岗位知识,提高领导绩效。尤其强调立足于人民银行分支行当前工作实践安排学习和调研;应用学习和调研成果提升当前工作实践水平。自己倾力发挥在工作单位的“指导员、指挥员、战斗员、调研员”作用。激励推行适用的新的工作手段与技能,提高工作业绩中的知识和技能含量;倡导“知识在岗位应用”及团队与合作,促使个体的知识优势转化为工作成果和转化为群体的知识优势。指导人事处通过科学细致的定量分析,形成了激励性职级工资的等差型优化分配模型,据以修订了责任目标津贴考核分配制度;又运用运筹学方法完成了对安徽省各市中心支行的工资指标优化分配;指导会计财务处运用运筹学方法,优化了对各市中心支行的公用经费指标分配。这些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了合肥中心支行履行职能的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机关荣获了中共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中国人民银行授予的“2003—2005年度文明单位”称号,并荣获安徽省第七届文明单位称号。
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对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坚持不懈学习,将工作与研究紧密结合。至2005年底,累计(包括合作)在60多种全国性和省部级专业学会刊物、公开出版的书报上发表论文和文章126篇,50多万字,其中4篇被收入《复印报刊资料》。1987年,在国内率先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应用于金融领域作实证分析,在《金融研究》发表了重点论文;1987年率先将回归分析方法应用于实证评价主观评分中的各评委作用,在《数理统计与管理》发表了论文;1988年率先将线性规划方法应用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在《天府新论》发表了论文。2003年领导课题组并参与研制的《国际收支非现场智能核查方法》,2004年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初审,在当年的《发明专利公报》第20卷第43号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