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最新更新

热门文章

网站导航: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活动 >> 正文

传承治淮精神:课题组、“颍淮守望”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1 21:27:53  浏览次数: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阜南县考察时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治淮经验的宝贵财富,用心传承治淮精神,7月10日至24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号23&ZD027)课题组、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颍淮守望”团队沿淮河流域赴豫皖鲁苏四省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调研走访活动。

禹魂传承

在河南,团队成员赴南阳、驻马店、周口等地进行采访调研,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团队成员走访水利局,并来到官坡村,与当地居民交谈。大禹治水的精神至今仍影响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时值七月,正是淮河汛期,当地人民积极组织开展防汛工作,发扬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以民为先的民本精神,书写新时代“大禹治水”的新篇章。




皖域奔流

在安徽,团队成员赴淮北、宿州、阜阳、六安等地进行采访调研,这里是淮河流域的主要流经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时期的淮河灾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都对沿途居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团队成员来到淮河河畔,走访居民百姓,深入基层群众,记录治淮故事,感受感人至深的情节和精神力量:有的民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还有的民工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治淮精神的真谛。大家深深认识到,淮河文化伴随着淮河千古奔流,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济泗永宁

在山东,团队成员赴临沂、济宁等地,并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学生一起研讨探究。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儒家精神一直贯彻并影响着山东人民的治淮过程。在济宁市城乡水务局,陈峰科长深情的叙述了自公元580年大运河的开渠至今,山东人民已经有近1500年的治淮历史。无论是泗河的水利兴修,还是从“酱油湖”到“太白湖”的不断治理,亦或者是曲阜师范大学的同学对治淮历史和工程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分享,均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人民将儒家文化融汇在新时代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并在伟大的治淮历史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淮安澜

在江苏,团队成员赴宿迁、淮安、扬州等地。苏北一直是治淮重地,毛泽东主席多次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苏北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将治淮工程作为水利重事。在团队成员前往淮安市水利局时,正直淮河洪水1号即将到达江苏,在简单接受团队调研采访后,淮安市治淮团队便匆匆前往治淮一线,身体力行践行着“治淮是第一要事”。淮阴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王聪明主任带团队成员前往洪泽湖区并展开相关介绍。他指出,“淮安自明清以来便是治淮重地,在这里有许多遗留下来的治淮防洪遗址,这一座座防洪遗址就是淮安治淮的深刻底蕴。”


在扬州,69年前的苏北治淮总指挥所,如今已经变成了治淮新村。扬州治淮是全流域最艰巨的,这里处于淮水末端,来量最大、水位最高、险段最多,是国务院挂牌的防汛重地。为了治淮,扬州民工为此付出了很多。根据当地人民回忆,“1953年修建三河闸,县里共去11100多人,浩浩荡荡,气势非凡。民工任务主要是挖河筑堤,挑土抬土。天麻麻亮上工,晚上天黑乎乎收工,披星戴月,扁担头上带霜。早晚喝稀饭就咸菜,中午吃干饭,一碗白菜汤,生活相当简单。就这样,没人叫累,无人喊苦,大家虽苦犹荣,时不时有人哼几句家乡戏。”随着时间的变迁,治淮指挥所旧址已经变成治淮新村,同一座建筑的名称变了,功能亦变了。然而,不变的是它的根,是它对国家治淮工程的贡献。作为历史遗存,治淮大会堂永远留存在扬州的城市记忆里。


悠悠淮水泛清光,千年功绩永留芳。江山万里皆安定,修治淮河赞歌长。从《禹贡》中的“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到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再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治淮从未中断。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淮过程与工程的历史调研中,课题组、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颍淮守望”调研团队深刻理解到治淮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深远影响。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工程建设上,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治淮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流传。

(撰稿:董昊、孟当当  图源:郗庆、唐梦蝶、赵熠锡 初审:欧阳昌伍  复审:卞会泉 终审:梁家贵)

  •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收藏此文
  • 关闭窗口